正文 第十四章 風燭殘年(3 / 3)

苦澀雖苦澀,下了決心的事卻不可反悔,武則天當即讓人傳來兵部職方員外郎徐彥伯、吩咐他:

“廬陵王有疾,你即日赴房陵,召其回京療疾,王妃、諸子一並詣行。”

“另外,此事要保密,回京後,先不要讓任何人知道。”

安排廬陵王戲劇性的複出,武則天本意是縮小廬陵王的影響麵,而且給臣下一個驚喜。沒想到驚喜後的狄仁傑,對此偷偷摸摸的召還行徑不以為然,認為有失大國風度,奏道:

“太子還宮,人無知者,汙太子之威名!”

是啊!泱泱華夏大國,複立太子,形同偷竊,能不惹天下人恥笑?想到這裏,女皇對狄仁傑說:

“趁天未黑,你趕快帶顯到龍門驛安置,具法架、陳百僚,打出全副太子的儀仗,我馬上降旨,令文武百官前去列隊迎接。”

正坐在家中吃晚飯的天子腳下的子民,隻聽得城南門方傳來二十三聲禮炮響,隨之隱隱約約有吹吹打打的鼓樂聲走進城來。熟悉皇家儀仗的人說:

“此等動靜好奇怪,即不像皇上返京,又不似親王還家,倒好比太子回歸,卻又為何安排在晚上?”

李顯回歸,使折騰數十年的皇嗣之爭,漸趨明朗:弟弟李旦也十分識趣,上表固請遜位於廬陵王。一下子解決了令女皇感到棘手的長幼之序問題。

九月壬申,武則天正式降詔,立廬陵王為皇太子,複名顯。

為了讓侄子武承嗣和太子顯搞好關係,女皇加武承嗣為太子少保。

李顯雖複為太子,但女皇把他當成擺設,本讓他臨朝視事,也不準他跨出東宮一步。四十多歲的李顯也像一個聽話的孩子,老老實實地呆在東宮,十四年前,自己因一言而痛失寶位,如今怎能不牢記教訓!

大明宮裏,具以醪醴,羅以甘潔,袞袞諸公,密坐貫席,冷葷盤子一起上。班師回朝之日,這慶功禦宴是絕不可少的。百餘張桌子,一半坐著征邊的功臣,一半坐著文武百官。女皇高高在上,獨享一桌。兩旁坐著太子顯、相王旦及太平公主等人,另外一邊坐著武承嗣、武三思等。

酒供數巡,食供五味。宴廳東西兩旁的樂隊戛然而止。眾人知道有事,忙放下筷子,仰臉來看主席台。但見監宴官“噔噔噔”跑上主席台,挺著肚子,亮起嗓門,大聲宣布:

“現在由太子少保、魏王武承嗣代聖上宣旨。”

大眾急忙咽下口中的酒、菜。正襟危坐,目視前方,洗耳恭聽。

武承嗣手拿黃裱紙,寒臉掛霜,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宣道:

賜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

以皇嗣為相王,領太子右衛率;

恩準禁錮多年的太子、相王諸子出閣,恢複自由。

群臣忙起身離座,一齊恭賀:

“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語未了,就聽撲通一聲,有近侍驚呼:

“魏王爺暈倒了!魏王爺暈倒了!”

女皇伸頭一看,果真如此,急忙命令身後侍奉的禦醫去救治。

折騰了好一陣子,臉色慘白的武承嗣這才清醒過來,嘴裏猶喃喃自語:

“我是太子,皇位是我的,我姓武,我才是貨真價實的‘武’埃”

女皇皺皺眉頭,一揮手:

“把他送回家休息。”

五、六個內侍圍過來,抬起武承嗣,飛也似地走了。

晚上,上官婉兒指揮侍女端來一盆為女皇特配的藥物浴足水。女皇雙腳伸到熱氣嫋嫋的盆裏,舒服地呼了一口氣。上宮婉兒挽起袖子,親自給女皇洗足按摩。洗了一會兒,女皇若有所思,望著大殿的房梁,不由自主,輕輕地笑了。

“皇上有什麼高興的事嗎?”上官婉兒笑著輕輕地問。

“婉兒,”女皇俯下身子說:“朕賜太子‘武’姓,這樣便解決了‘傳位於嫡’與‘未有異姓為嗣者’的矛盾,朕百年之後,一些‘配食’、‘拊廟’和‘武周皇朝’傳之萬代的重大問題也得到了圓滿的解決。現在,朕左思右想,又想出個絕妙的主意,可使朕百年之後,顯和旦、太平仍能和諸武同存共榮。”

“什麼絕妙的主意?”婉兒問。

“朕讓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諸武誓明堂,告天地,為誓書鐵券,這樣他們以後就誰也不至於鬧毛並加害對方了。”

上官婉兒文史皆通,素有見識,聽了女皇的話,不由地打量了女皇一眼,心說,皇上莫非老年癡呆,竟說出如此孩子氣的話。漫說誓書鐵券,就是誓書金券,也保不住他們以後不出問題。曆史上,一些功臣被皇帝主子賜了免死鐵券,最後不也被砍了頭了嗎?再說,你賜太子武姓,他就不能複姓於李。如此生死問題,能靠部鐵券解決嗎?

“婉兒,你說話呀,朕的這個主意到底行不行?”女皇動了一下腳趾頭,打斷了上官婉兒的沉思。

“皇上,你這個主意太好了,實為兩全之策。即可保持我大周朝的國運長久,又可讓子孫後代和平共處。”

女皇叫道:“馬上降詔,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承嗣、武三思等諸武為誓文,發誓以後永不相犯,同存共榮。於明日上午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

“是。”婉兒答應一聲,把手中的活兒交給身旁的侍女,自去前殿擬旨。

第二天是聖曆二年(698)四月壬寅,上午,寬大的明堂裏,一樁莊嚴肅穆的賭咒發誓告天儀式即將舉行。

天地君師人神主牌位前,擺著個裝滿小米的銅鼎,小米中插著三炷拇指粗的天竺麝冰香,香煙嫋嫋,沁人心脾。前麵擺著一個方方正正的大方桌,桌上擺放著牛頭馬麵、黑豬白羊、饃頭禦酒金銀等祭物。

香案前的一丈開外,站著二十多個設誓人。設誓人分兩路縱隊,由太子顯和梁王武三思打頭。魏王武承嗣因上次宴會中中風,臥床不起,不能前來參加。

為營造氣氛,大廳周圍,次第擺放著四十九根胳膊粗燃著的蠟燭。東南角,還有一千二十八人的小小樂隊。

證盟人、新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蘇務明,一身禮服,寬衣大袖。

蘇務明站在香案前,念念有詞,把酒澆奠,手指望空劃了個“佛”字,返過身來,目光威嚴地看了眾人—眼,高聲宣布:

“設誓開始。”

太子顯當仁不讓,手拿誓詞,走上前來,朗聲道:

“諸位神主作證:我日後當與武氏諸王、郡主和睦相處,永不觸犯,即使千百年後,也一如既往。此誓一出,若有悔改,蒼天不佑。設誓人:太子顯。”

太子顯退下後,武三思走了上來,他麵對大眾,咳嗽了一聲,抖抖手中的誓詞,大聲念道:“蒼天作證,我武三思及武氏子弟,保證和太子、相王、太平公主同存共榮,休戚與共,若起半點異心,定遭天譴!”

眾人按長幼次序一一走上前來,莊嚴盟誓,盟完了誓,大家又一齊跪倒在拜墊上,對著神主牌位,連磕三個頭。能工巧匠們花了三天三夜的功夫,終於把二十多份誓詞以蠅頭小楷,工整地銘刻在鐵券上。完工後的誓書鐵券黑魃魃、藍瑩瑩,放射著令人敬畏的清輝。

打鑄好的誓書鐵券,端端正正地安放在明堂的鮮花翠柏之中。在太子顯、相王旦、太平公主和諸武的陪同下,武則天前來參觀。

看完誓書鐵券,女皇對太子顯和諸武,笑道:

“誓詞寫的不錯,朕很滿意。朕決定,將此誓書鐵券,永遠陳列於史館。鐵券製成以後,要求大家嚴格遵守誓言,時時對照約束自己。誰若違犯,格殺勿論。朕的話聽明白沒有?”

“聽明白了!”太子顯、相王旦、太平公主和諸武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