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祝福”聲中禮教吃人的罪孽——《祝福》中兩條反向交織的線索(2 / 2)

於是祭祀時,她失去幹正經活的權力,越來越傻。又到過年祝福時,殺雞、宰鵝這些事她不能幹,又花十二元鷹洋去捐門檻,然而此後連拿酒杯和筷子這樣的事,魯家也不讓她幹,她成了一個木偶人。後來,她終於被打發走,被趕出魯家。自始至終,祥林嫂命運的悲慘,並不在於她人懶,不能幹,也不在於她窮,不在於她死了丈夫,不在於她兒子被狼吃了,而在於她在封建禮教下沒有任何權力,婚前沒有選擇丈夫的權力,丈夫死後沒有再嫁的權力,再嫁後丈夫再死又喪失了與一般傭人相同勞動的權力,這才變成了一個木偶,一個乞丐。

第五部分:祥林嫂死去的第二天,魯鎮仍然畢畢剝剝地放鞭炮,四叔家正在“祝福了”。天地聖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文章就是這樣始終伸展著兩種命運:富人們一次又一次過年,一次又一次祝福,祈求天神賜福。一次又一次把被賣改嫁和敗壞風俗、從嫁二夫、陰間“閻羅鋸劈”、“謬種”這種種禮教迷信的重壓施於可憐的祥林嫂身上,對婦女造孽。而祥林嫂卻先是與小她十歲的小丈夫成婚,有著嚴厲的不把她當人看的婆婆,所以偷逃外出為傭,又被強賣改嫁,繼而夫死兒亡二次為奴,還要受到各種各樣的譏諷、歧視,趕門在外,最後悲慘地死在人們祝福的時候,被人們稱為謬種。一方是敬神敬祖好似多麼仁義道德的尊者,卻對一個弱女子,心狠手辣絕無同情;另一方麵是辛苦勞動,盡心侍候主人,卻始終擺脫不了被摧殘至死的命運的“賤者”,這是一種多麼動人心魄的反差啊!正是這反差,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害人的深重罪惡。

我們可以編一個順口溜來點明文章的關鍵情節:

魯四老爺過頭年,祥林嫂進門忙得歡;

財主剛剛過完年,祥林嫂被賣進深山;

魯四老爺二過年,她被逼嫁頭碰穿;

魯四老爺三過年,嫌她敗俗讓她閑;

捐了門檻不算完,嫌她木偶趕外邊;

老爺殺雞又過年,祥林嫂討飯死得慘。

財主祝福她加罪,禮教吃人冤又冤。

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明明是寫祥林嫂的人生悲劇的,為什麼篇名偏偏是《祝福》?文章時間的跨度在十多年以上(從祥林嫂二十六七歲到四十上下)為什麼總是圍繞過年選取鏡頭?唯一的解釋隻能是為了強調突出“反差”。過年是最隆重的節日,這時的貴賤貧富反差最明顯。封建禮教在過年時的表現也最充分,禮數最大,對婦女的迫害也最深(連財主家的女人都不能拜福神)。選擇“祝福”為題,卻表現受害者慘死,當然反差更明顯,更能催人猛醒。我們沿著反差這個線索,不僅能貫通理解全文思想內容,而且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寫作構思的方法。訣竅正在這裏。這樣解讀要比零零碎碎去分析人物的形象和命運清晰明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