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高賣多銷生意經“三賣”偏偏反道行(1 / 3)

第七節高賣多銷生意經“三賣”偏偏反道行——《苦柚》《花市》《賣蟹》大同小異的構思趣談

《苦柚》曾被人教社編入小學語文教材,《花市》、《賣蟹》也曾被人教社編入初中語文課本,有的是曾多次獲過獎的短篇小說。其共同的風格是清新、流暢、活潑、有趣。如果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閱讀,會發現它們的構思、選材、人物有大同小異,似曾商議之感。在這裏我不是指摘它們互相雷同,相互模仿,而是希望讀者能感悟出其中作者們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匠心所在。

首先是選材。它們都選擇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村集市自產自銷的一個側麵。一篇是賣苦柚,一篇是賣花,一篇是賣蟹。

其次是人物。賣方都是農家小姑娘,買方都是年長的老大爺,無論在年齡上,還是性別上都有鮮明的反差。

再說構思,三篇小說都是通過賣方讓人少買,或賣賤不賣貴,與世俗風氣形成強烈的反差,表現主人公真誠善良的優秀品格,讓讀者有春風撲麵、醇香撲鼻之感。

一、《苦柚》——賣柚女不說柚甜,反說柚苦;不勸買者多買,買者反而全買

一般,集市上賣東西,賣方總是先報價高一點,買方總要砍價,而這裏是:

“多少錢一斤?”伯父指著那筐又大又黃的柚子問。

“一毛”

“這麼便宜?”

買賣雙方的問答顯然與常情相反。

再說,一般的賣方總是誇自己的東西好,買方總要挑揀東西的瑕疵。正所謂“賣瓜的不說瓜苦”、“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嘛!而這裏是:

“這是什麼柚子?”伯父又問。

“這叫棉花柚,個兒大,其實裏麵肉不多。”姑娘合上書,鄭重其事地說。

伯父的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接著問:“甜嗎?”

小姑娘害羞地搖搖頭:“有點兒苦。”

賣方的回答簡直可以說是自砸招牌,自毀生意。

既然“肉不多”,又“有點兒苦”,買方應該或不買,或至少要少買,而賣方當然想多賣。而這裏又是:

伯父有點激動:“好,我買十個!”

“少買一點吧!”

“為什麼?”

“這種柚子確實不好吃。苦味很濃,人都不喜歡。”小姑娘接著說:“再說,你好不容易從國外回來,要把家鄉的柚子帶到外國去,應該買點好的,甜的。”

……

“這筐柚子,我全買下!”伯父說著,像是更加激動了。

你越說味苦不好吃,我越要多買,你要多買,我偏勸你少買,並講一番應該少買的道理。買方也承認“你說得很對”,卻偏偏進一步要一筐全買。這是一樁什麼生意呀?與集市上的普通生意完全相反。正是這種反差,表現出小姑娘的真誠、善良,伯父的厚德卓識。相反,如果一篇小說照一般常理,寫賣方報高價勸多買,而買方砍低價,要少買多搭,又哪裏來得清新香醇之感呢?

請注意,文末用“秋陽高照,映紅了美麗的山鄉小鎮”表達了作者對主人公由衷的讚美與肯定。

二、《花市》——賣花姑娘先是要價高,後是降低賣

它的內容更豐富,故事更為有趣。

一個小小的縣城裏,“買花的人多了,賣花的人自然也就多了”,這反映了社會文明程度的普遍變化。這是背景反差的用意。

一個苦地方——嚴村。過去每年的口糧隻夠人們吃七八個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蘿卜接濟。如今,也有六十多歲的人花大價錢買花兒了,而且口氣很大。這是生活中更深層次的變化,是更典型的村民生活的反差。

再看一盆稀罕的令箭荷花的買賣經曆。

花市東頭,一個賣花的鄉下姑娘在和一個鄉下老頭談生意。

“老大爺,你買了這盆三葉梅吧,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開得多麼鮮豔!”

在姑娘意識裏,鄉下老頭是隻配買便宜花兒的,可老頭偏不買。

那老頭蹲在她花攤前麵,搖搖頭,對那盆開滿粉紅色零星小花的三葉梅不感興趣。

“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

“它貴。”

“有價兒沒有?”

在一般人眼中,多以貪便宜吝嗇的鄉下老頭,偏偏看中貴的,而且口氣透出隻要有價,我就能買的神氣。在兩位農村的人物身上通過一層又一層鮮明的反差,聚焦出農民以經濟為基礎的精神世界發生了多麼可喜的變化。

在生意開始,姑娘報價:“15”。

“坑人哩!”老頭站起身。

“你給多少?”姑娘趕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