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高賣多銷生意經“三賣”偏偏反道行(2 / 3)

“10塊錢。”老頭鼓鼓肚子。

“再添兩塊,12塊錢叫你搬走。”姑娘最後表示慷慨。

“10塊錢,多一分錢也不買。”老頭堅定地說。

“12,少一分錢也不賣。”

“不賣,你留著自己欣賞吧!”老頭白了姑娘一眼,終於走了。……

這樁沒有談成的生意,正是集市上司空見慣的現象。如果故事就此打住,並不違背常情,然而卻不會有什麼意思。

意味深長的是,故事的發展走向了它的反麵。

“姑娘,拿來,買了!”抬頭一看,那老頭又回來了……

“12。”姑娘說。

“給你-…我隻當耽誤了8天工,隻當閨女少包了半壟棉花……。”

故事進行到此,已經能體現出鄉下老頭生活的真實變化,他買花不論貴賤已不是空話大話了。更為有趣的是一位體麵的年輕幹部也要買這盆名貴的令箭荷花,還譏笑“你們鄉下人還缺花看嗎?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我出13塊錢買了。”

這分明是小看鄉下人,認為誰出高價姑娘一定就賣給誰,老頭兒肯定不出高價。矛盾就此激化了。

“你要那麼說,我出14塊錢!”

“我出15塊錢!”

“我出……”

姑娘並不因為賣高價的機會來了而高興,反而生了很大的氣瞪了老頭一眼說:“你這個人真是自不量力,你幹一天活,掙幾個錢,充什麼大肚漢呢!15不要,14不要,12也不要了,看你來得早,憑著你那票子新鮮,依你,10塊錢搬走吧!”

“多少多少?”年輕幹部睜大眼睛。

“10塊錢,我們談好了的。”姑娘輕輕一笑,對他倒很和氣。

老頭兒終於在人們的笑聲中搬走了那盆令箭荷花。故事出現了與開頭完全相反、既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反差。小說於是有了意味深長、妙趣橫生的結局。正是因為這與開局味道相反的結局,又因為姑娘明著對老頭生氣、對年輕幹部和氣,實則向著老頭、鄙棄年輕幹部的反差表現,把賣花姑娘的正氣、機智、褒貶分明的亮麗品質一一突現出來。所以,這層層反差,正是小說畫龍點睛的匠心所在。

注意,小說的末尾同樣用一句好似滿懷深情的寫景比喻結束全文: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叢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蘭花吧!”

三、《賣蟹》——賣蟹姑娘對“過濾嘴”分文不讓;對“旱煙袋”近乎白送

它的主要人物同樣有三位。

出眾、悠閑的“過濾嘴”、土裏土氣的瘦老漢“旱煙袋”、賣蟹的小姑娘。

“過濾嘴”人胖、體麵、穩劍買蟹很有經驗,因而很從容。挑選蟹,眼光敏銳;講價錢,分文必爭;不放過任何計較的機會;又會奉承人,又能占住搶先的位置,是個精明到家的人物。

“旱煙袋”土裏土氣,黑蒼臉,絡腮胡,背有些駝,眼睛灰蒙蒙的,像落了一層土,是很少吃蟹的山裏人,卻比任何人都急著買蟹。但等到賣蟹的姑娘真來了,卻連眼睛都擠不進人圈子。

一個悠閑體麵,精明計較;一個土氣著急,樸實寬厚,處處透出形象的反差。

對這樣兩位截然相反的買主,小姑娘的態度也有明顯的反差。對過濾嘴,她算賬分文不讓,話語也針鋒相對,不讓寸分,要價五角五,對方遞到伍角四,還把已稱好的蟹又倒回筐裏:“錢是你的,蟹是俺的。”不給一點麵子。

此前,小姑娘的表現儼然是一個賣蟹扣得很緊、算賬分厘不讓的吝嗇角色。而當蟹都被“過濾嘴”按要價“包圓了”時,聽到“旱煙袋”講明買蟹是為了給得癌症的老伴最後一點滿足時,她立時對“過濾嘴”求起情、降起價來:“勻兩隻吧,俺給你算五角。”一旦“過濾嘴”不作讓步,她就與他鬥起智慧來,也不再在乎賣蟹的價格了,一心要把剩下的蟹送給“旱煙袋”了。

小姑娘沒秤,把筐裏的蟹都抓進旱煙袋的網兜裏。老漢急得直吆喝:“俺就要兩隻,兩隻-…”小姑娘說:“大伯,讓大媽多吃幾頓吧!”

“可俺錢……錢……”旱煙袋囁嚅著,手伸進口袋裏,摳索出一個又破又髒的小布包,放開了,拿出僅有的五元錢,擎到小姑娘眼前,手有些抖。

小姑娘隻留下一元錢。

這已經近乎白送了,而且再三勸慰老頭,囑咐他怎樣煮蟹,怎樣吃。

這時,小姑娘好像又成了一位賣蟹看人要價、並不在乎收錢多少的十分大氣的角色了,與對“過濾嘴”的錙銖必較的態度前後判若兩人。

正是這反差,展現出小姑娘善良機智、厚薄分明、詼諧有趣、無比可愛的美麗形象。正如作者所說:“要緊的是知道何處該濃,何處該淡,濃如何濃,淡如何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