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文末又用一句“大海湧動著一層層美麗潔白的浪花”結束全文,給小姑娘一種傾情的讚美。
三篇小說,三位美麗的小姑娘,同樣的賣東西,同樣的是為了賣錢,又同樣的好像都不在乎錢,在乎的是對人的一份深情,一份真心,都同樣的通過反差表現人物。也許有人認為,這不說明了作者們在互相模仿嗎?非也,三篇小說,所反映的分別是生活中的一個側麵,賣柚、賣花、賣蟹,各有各的學問,各有各的特色,讀起來味道各不相同。但在表現手法上,卻不約而同地都通過各自的反差予以渲染著色。
這正如魯迅所說:“凡是已有定評的一些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隻是讀者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領悟。”“但看別人的作品,常有極要緊,極精彩處,而讀者不能感到。”也正如葉聖陶所說:“某一體文章,手法未必一樣,大同之中不能沒有小異。”這句話反過來說,應該說:“手法雖然不一樣,但小異之中卻有著本質上的‘大同’”。這大同就是反差。如果有人認為,這就是模仿,那麼你看,魯迅的《祝福》《藥》是否也有“雷同”?莫泊桑的許多小說,諸如《項鏈》《羊脂球》《我的叔叔於勒》是否更為相似?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鬥》與茅盾的《春蠶》是否也似有相通之感?
附:苦柚
(選自原小語八冊佚名有刪節)
金秋十月,故鄉的柚子熟了。
旅居海外的伯父帶著十五歲的女兒從遙遠的南美洲回到了浮雲鎮。
第二天一大早,堂妹就嚷著要我陪她去買柚子。
“去,我也去。”伯父笑著說,“她沒見過柚子,我也四十年沒吃過柚子了,我們都得了思柚玻”
正是柚子上市的旺季,一筐筐黃澄澄的柚子擺在街道兩旁,賣的人在吆喝:
“買柚子,好甜的柚子!”
“先嚐後買,不甜不要錢!”
我們東瞧瞧,西看看,不知買誰的好。
往前走,來到一個賣柚子的小姑娘跟前,她大約和堂妹一樣年紀。紅紅的臉上印著兩個淺淺的酒窩,胸前,別著一枚中學校徽。她安靜地坐在那裏,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出神地盯著打開的書,看樣子她早已忘了自己是賣柚子的了。
“多少錢一個?”伯父指著她那筐又大又黃的柚子問。
“一毛”。
“這麼便宜”。
“今天是星期天,我幫媽媽賣柚子,她說自己家的,賣便宜點”。
“這是什麼柚子?”伯父又問。
“這叫棉花柚,個兒大,其實裏麵的肉不多。”姑娘合上書,鄭重其事地說。
伯父的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接著問:
“甜嗎?”
小姑娘害羞地搖搖頭:“有點苦。”
伯父有些激動:“好,我買十個!”
“十個?”小姑娘睜大眼睛望著老人,仿佛沒有聽清他的話。
“是十個。”
“您要帶到很遠的地方去嗎?”
“是的,我住在聖地亞哥,你學過地理吧,智利,在南美洲,太平洋彼岸,離這兒有一萬多裏呢。”
“少買一點吧。”
“為什麼?”
“這種柚子確實不大好吃,苦味很濃,人們都不喜歡。”小姑娘站起身來,接著說:“再說,你好不容易從國外回來,要把家鄉的柚子帶到外國去,應該買點好的,甜的。”
“你說得很對。”伯父拉著小姑娘的手,連聲說:“孩子,憑著你這顆善良的心,誠實的心,苦柚子也會變甜的。”
小姑娘靦腆地笑了。
“這筐柚子,我全買下!”伯父說著更加激動了。
我和堂妹打開旅行袋,把一筐柚子裝了進去。
堂妹付完錢,伯父把一張嶄新的一百元鈔票塞到小姑娘手裏說:“祝你幸福,好孩子!”
小姑娘說什麼也不肯要,把一百元還給伯父,提起空筐,飛快地消失在人流中。
周圍擠滿了看熱鬧的人,他們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這位海外歸客,同時嘖嘖稱讚。
秋陽高照,映紅了美麗的山鄉小鎮。回家的路上,我和堂妹提著沉甸甸的旅行袋,一邊走,一邊聽著伯父意味深長的讚歎:在這個世界上,金錢可以買到山珍海味,可以買到金銀珠寶,就是買不到高尚的靈魂哪!%
苦柚,那一袋苦柚,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