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奐生上城》曾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後來又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曾被譽為妙趣橫生、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作品,得到廣泛的好評。還被改編拍成電影,在我國文學思想界有廣泛的影響。陳奐生也被評價為豐滿深厚的農民藝術典型。那麼小說為什麼耐人尋味,發人深省?陳奐生的藝術形象又為什麼豐滿深厚呢?
月有圓缺成佳景,人有悲歡情更濃。小說之所以深沉有趣,陳奐生之所以形象豐滿,文章之所以避免了浮薄淺露,其根本原因在於它曲折往複、入木三分地寫出了陳奐生在社會進步改革中,物質生活的滿足和精神生活的貧窮,由相反的兩個方麵,成就了農民改革之初的真實形象,正所謂“相反相成”也。
小說的第一部分就從物質與精神兩方麵,擺出了主人公的優勢與劣勢。
陳奐生真是無憂無慮,他的精神麵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過慣苦日子的,現在開始好起來,又相信會越來越好。他還不滿意麼?他滿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臉上有了笑,有時候半夜裏醒過來,想到囤裏有米,櫥裏有衣,總算像家人家了,就興致勃勃睡不著,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講閑話。
講到說話,就觸到了陳奐生的短處,對著老婆,他還常能說說,對著別人,往往默默無言。他並非不想說,實在是無可說。 別人能說東道西,拉三拉四,他非常羨慕。他不知道別人怎麼會碰到那麼多新鮮事兒,怎麼會想得出那麼多特別的主意,怎麼會具備那麼多離奇的經曆,又怎麼會記牢那麼多怪異的故事,又怎麼會講得那麼動聽。他毫無辦法,簡直犯了死症毛病,……
……
如今,為了這點,他總覺比別人矮一頭。黃昏空閑時,人家聚攏來聊天,他總隻聽不說……所以就像等於沒有他這個人。他隻有自卑,他隻有羨慕。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這一個名詞,但是生活好轉以後,他渴望過精神生活。……
……他總想,要是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經過的事情,講給大家聽聽,就好了,就神氣了。
小說用白描的手法,給我們樹立起一個吃飽喝足“小財主”、木訥癡呆肚裏空的闊人實為精神上的窮人的形象。整個故事就圍繞著這兩條相反的線頭展開了。
火車站賣油繩得了感冒,隻是引爆故事的導火索。
於是有了吳書記的相逢,並送他住進了縣委招待所。在這個身居農村、沒有見識的憨實的農民身上,便暴露出少見多怪、窮酸小氣、野蠻消費的各種洋相:
先是以自己“半夜住進”,想爭個價錢,少掏錢,後是因花了五塊錢,便不脫鞋故意在能照影兒的地板上大搖大擺,再後是故意在皮太師椅上直狠蹲了三次,又拿起提花枕巾子擦汗臉,然後衣服也不脫,就蓋上被頭困了……也不怕弄髒了什麼——即使夜間弄成了豬圈……他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撈回”那五塊錢。
就這樣,他還是心疼那連本帶利的五塊錢,還怕交不出賬,受老婆的氣。最後,他以自己坐過吳書記的汽車,住過五塊錢一夜的高級房間,找到了向別人炫耀、吹捧自己的精神安慰,(終於有一件新鮮、離奇、怪異的事兒可以向他人講說了)便又神氣起來,而且從此身價又顯著提高了。這就是一個憨實的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進城做生意一次傳奇式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