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小說好像隻是一場笑話,但故事的展開卻顛倒曲折,既十分符合生活實際,又非常富有情趣哲理,在輕鬆的笑談中隱含著缺乏文明素養、精神貧乏的農民生活的苦澀。這正是小說“發人深盛耐人尋味”的玄機所在。所以,我們千萬不能把它當笑話去看,這也許就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我們可以把這篇小說發人深省的思路簡括如下:
剛摘窮帽子(“漏鬥戶主”的帽子)→←反想買帽子;生活剛富裕→←反覺精神貧;賣貨挺順利→←偏偏得了病;幸逢書記照顧→←反而花了大錢;本來心生懊惱→←卻覺病好神清;爽中心疼本利→←反覺精神滿足;一路陰差陽錯,步步顛倒交叉。
這裏我們可以簡單地提一下節選自《紅樓夢》31、32回的課文《訴肺腑》(高中語文第六冊)。它的思路同樣呈現出顛倒交錯的走勢:
寶玉:本想誇麒麟→←偏偏麒麟丟;本是湘雲扇→←卻當別人的撕;剛勸他學些仕途經濟→←立時翻臉譏刺;沒有一件事不頂牛。
黛玉:因不放心去窺訪→←恰巧拾聽肺腑言;本是又喜又驚→←反而又悲又歎;本待進去相見→←反而抽身走去;心裏千種情意→←表麵唇槍舌劍。終叫寶玉抱錯人。
生活本來如此,滿足中滋生缺憾,失意中隱藏著滿足,小說的哲理正在這反差之中。誰感悟了這些,就參透了為文的玄機。
分析了諸多可以稱為經典的中國小說中反差運用的基本事實,我們可以再通過小說的意義簡單概括其表現手法——小說是“表現社會生活的矛盾”的,一些人的善,一些人的惡,一種美麗的真,一種醜陋的假,開頭的艱辛與結果的成功,表象上的宏偉堅定而實質裏的脆弱卑微,承諾的美麗與行為的醜陋。……所有這些反差正是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錯綜矛盾,這也正是小說情節的有趣與有義。
所有這些都說明反差出彩,反差成趣,反差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反差給人以啟迪。這就是“反差才能成文”的原理性所在。正如:歌曲《苦樂年華》中唱的:
生活是一團麻,卻也是麻繩擰成的花;
生活是一根線,也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呀;
生活是一條路,怎能沒有坑坑窪窪;
生活是一杯酒,飽含著人生酸甜苦辣;
生活是一片霞,卻又常把那寒風苦雨灑;
生活是一首歌,吟唱著人生悲喜交加的苦樂年華。
悲喜交加,苦樂相隨,善惡交錯,福禍相依。生活如此,反映生活的小說當然更應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