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巴黎聖母院》神魔顛倒的反差情節(1 / 1)

第二節《巴黎聖母院》神魔顛倒的反差情節——外表的神聖,道貌岸然,實質的惡魔,陰險狡詐,害死美麗的少女;相貌的愚醜,耳聾身殘,心靈的聖潔,愛憎分明,擁抱少女而同穴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的典範。作者雨果是法國當時傑出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作品以15世紀的巴黎社會為背景,讚美了貧苦人民的善良與真誠,揭露了教會與封建統治者的虛偽和陰險,鞭撻了封建上層的冷酷與偽善。

小說的中心人物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舞女愛斯梅拉達。她身段苗條,舞姿輕盈,容貌動人,目光多情,是美麗、善良、愛憎分明的化身。當曾經參與搶奪綁架她的“愚人王”伽西莫多被捆綁在刑台上示眾,被眾人投石取笑,要喝水而無人同情時,隻有她輕柔地用葫蘆給他幹渴的嘴裏送入甘甜的水。當聖果瓦因迷路而闖入“聖跡區”要被處死時,她竟果斷當眾宣布,自己願意同她結婚,救下了甘果瓦。

圍繞著這樣一位美麗善良的舞女的命運,小說展開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描述。這跌宕起伏的主線就是圍繞副主教克洛德窮凶極惡地欲將她占有,不能占有就誣陷殘害,而他收養的奴兒伽西莫多卻對她拚死保護,不能保護就為她複仇展開的。

克洛德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神甫,身材魁梧,地位顯赫,學識淵博,道貌岸然,修養高深,在人們的眼中尊崇而高潔。曾收養了十不全的棄兒伽西莫多,被其奉為恩人。然而他的內心卻垂涎美色,厭惡教規,必欲占有美麗純潔的愛斯梅拉達,不能占有就殺了她的情人、誣陷她逼她就範,並最終殺害了她。總之,他的外表、名聲與他的心靈、行為形成鮮明對照。

被克洛德收養的棄兒伽西莫多,相貌醜陋,隻有一隻眼睛,雙耳全聾,背駝腿跛,被人們視為取笑的玩物。他是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是克洛德的仆役,然而他卻有善良美好的心靈,深深地同情憐愛著愛斯梅拉達。當他的恩人主子克洛德陷害愛斯梅拉達,要殺死她時,他勇敢地出其不意地擊倒劊子手,抱起姑娘進入不受人間法律約束的避難所——巴黎聖母院,欲把姑娘保護起來。當克洛德再一次用計將姑娘騙出聖母院,並將她最終殺害時,伽西莫多恨火中燒,抱住他的恩人克洛德從高高的鍾塔上推了下去,摔死了他。最後他又擁抱著已死的愛斯梅拉達,同穴而葬。

同樣地,伽西莫多的外貌與心靈,又集醜美反差於一身。在文學史上,這種手法被肯定為雨果的擅長之處,既給文學畫廊增添了嶄新的典型,又有美學上的重要意義。

就整個小說的情節而言,圍繞愛斯梅拉達的命運,克洛德和伽西莫多,從相貌到地位,從行為到心靈,處處都是針鋒相對明顯相反的,一是占有,一是同情,一是謀害,一是拯救,從而鮮明地揭露了宗教與封建統治者的陰險與虛偽,讚揚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與果敢,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

雨果臨死時,昏迷中的他吟出一句哲言:“人生便是白晝和黑夜的鬥爭。”這既是他自己寫小說、詩歌、戲劇的規則,也是他留給後人的警示。而他的這句話也明白地告訴我們,人生正是在反差中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