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項鏈》離奇的借還情節——貪享受,圖虛榮,丟掉假的鑽石項鏈,債台高築吃大苦,賣力氣,還人真的鑽石項鏈,滿身輕鬆
莫泊桑 被稱為十九世紀法國短篇小說巨匠。他的小說《項鏈》被選作高中課本教材。小說圍繞的中心線索是一條項鏈,主要人物是瑪蒂爾德。故事主要情節是說美麗驕人而虛榮心極強的瑪蒂爾德夫人要參加一個舞會,可是沒有珠寶首飾,感到難堪,於是向她的朋友佛萊思節夫人借了一條鑽石項鏈。當她沉醉於光彩照人的舞池中一直跳到淩晨四點鍾離開時,卻把項鏈弄丟了。於是她和丈夫隻好借貸籌措了三萬六千法郎另外買了一條外表相同的項鏈還給朋友。之後她們用十年的時間曆盡艱辛才還清了債務。當她把真相告訴借項鏈給她的朋友時,卻意外地被告知,朋友的那條項鏈是假鑽石,頂多值五百法郎。
整個故事就是這樣。它的中心思想諷刺了愛慕虛榮追求奢華的可憐與悲哀,表現了樸實誠信誠實勞動的尊嚴與可貴。它是如何表現這一主題的呢?讀過這篇小說的人們會很鮮明地記得,瑪蒂爾德在借戴項鏈的前後判若兩人。
借丟項鏈前:
她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有著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
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了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因此她不斷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磣,牆壁的黯淡,家具的破舊,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惱。這些東西,在別的和她一樣地位的婦人,也許不會掛在心上,然而她卻因此痛苦,因此傷心。……她夢想那些幽靜的廳堂,夢想那些寬敞的客廳,那裏張掛著古式的壁掛,陳設著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夢想那些華美的香氣撲鼻的小客室……當吃晚飯時,她夢想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銀器,夢想盛在名貴盤碟裏的佳肴……她沒有漂亮服裝,沒有珠寶,什麼也沒有,然而她偏偏隻喜愛這些……她覺得自己在世上就是為了這些。她一向就向往著得人歡心,被人豔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
她常常因為自家的貧窮整天的哭泣。
文章就是這樣直白地毫不掩飾地告訴我們,瑪蒂爾德是這樣一個隻知道追求享受和奢華、羨慕虛榮的人。所以當她要去參加舞會時,才不顧家庭經濟能力,用四百法郎買套衣服,沒有珠寶就去借別人一條鑽石項鏈。
作者對這樣的人當然持一種批評態度。所寫內容,都不時地展現出瑪蒂爾德的窮酸可憐,小家子氣。果然,她因追求奢華,吸引人的眼球,忘乎所以地丟失了借來的項鏈,闖下大禍,不得不債台高築。作者好像在告訴人們,這就是追求享受、追求虛榮的下場,而這下場才是實實在在可悲的。
文章的後半部分來了個180度大轉向,同樣很直白地告訴我們,身為路瓦栽夫人的瑪蒂爾德完全變了。
路瓦栽夫人懂得窮人的艱難生活了。她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償還債務,她就設法償還。她辭退了女仆,遷移了住所,租賃了一個小閣樓住下。
她懂得家裏的一切粗笨活兒和廚房裏的討厭的雜事了。她刷洗杯盤碗碟,在那油膩的盆沿上和鍋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衣,掠在繩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從樓上提到街上,再把水從樓下提到樓上,走上一層樓就站著喘氣。她穿得像一個窮苦的女人,胳膊上拎著籃子,到水果店裏、雜貨店裏、肉鋪裏,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
月月都得還一些舊債,借一些新債,這樣來延緩清償的時日。
……
路瓦栽夫人,現在顯得老了,她成了一個窮苦人家粗壯耐勞的婦女了……
就這樣艱苦奮鬥,十年生息,終於還清了債務。
結果又怎樣呢?作者告訴我們,這時她理直了,氣壯了,敢於把真相告訴自己借項鏈的朋友了,而且這時,“她帶著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告訴人們,借項鏈講虛榮的事敗壞了瑪蒂爾德,而丟項鏈還債務卻成全了瑪蒂爾德。文章正是通過這令人啼笑皆非的反差,告訴人們人生的奧秘。我用兩句話概括全文的反差:
借項鏈,講穿講戴,在虛榮中陶醉暈迷,弄丟項鏈。
還項鏈,辭仆遷室,在艱難中節衣縮食,找回尊嚴。
貪圖享受,追求虛榮,看來不是在中國被人鄙視,在外國也同樣被人鄙視。然而在小說中,在課堂上鄙視是容易的,而在實際生活中,在每個人的心靈中,真正擺脫它,卻並非易事,尤其是對一些小有地位名氣的人就更不容易。連孔乙己那樣的人還要穿著長袍,以有別於穿短褂的勞動者,還要滿口之乎者也子曰詩雲賣弄點知識,更何況許多人都覺得自己是白馬王子或妙齡美女,怎能不有點虛榮心?然而虛榮終究是虛無的,根本沒有任何實際用處。切望每個人都不要因追求虛榮而給自己帶來實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