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最後一課》為什麼讓讀者動情——平時上課,學生怕上,老師懶講,村民從不在意,“最後一課”,學生用心,老師拖堂,村民也當學生。
法國十九世紀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是一篇表現法國人民麵對普魯士軍隊的占領,麵對今後不許教法語的命令,最後一次上法語課的情景,反映了熱愛祖國、鍾情母語的神聖感情。他是怎樣去表現的呢?我認為主要情節是通過小弗郎士的感受寫出平日法語課與這節法語課的反差來展示的。
平日小弗郎士上學遲到,分詞一個也不會,總怕韓麥爾先生罵,就不想上學了。不但他是這樣,別的同學平日上課也總是要有一陣喧鬧,韓麥爾老師經常要拿著大鐵戒尺在桌上緊敲,喊著“靜一點,靜一點……”這是文章開頭用不少文字交代的情景。所以說,文章的題目雖然是《最後一課》,卻先交代了平日上課的情景,然後再寫這節課: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韓麥爾先生見了遲到的我,沒有罵,而是溫和地說:“快坐好,小弗郎士,我們就要上課,不等你了。”說明大家都在耐心地等他一個人。老師穿了他那件平日隻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時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平日空著的座位上,又坐上了好些鎮上的人,包括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韓麥爾先生語調又柔和又嚴肅地說:“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
這時課文又插了一段。“我”又想起了平日沒好好學習,還不會作文,經常曠了課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對課本,對語法,曆史覺得討厭,帶著又那麼重……,而現在呢?這些課本都好像是我的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也明白鎮上的老年人為什麼都坐在教室裏。當我背不出老師讓背的書時,老師說:“我也不責備你。”而且講了學法語的重要性,還對自己丟下功課讓學生替自己澆花和放假去釣魚做了自我批評,然後又耐心地講解法語的美麗、精確,讓大家永遠記住它。小弗郎士感到:今天的課,我全都懂。老師講得似乎挺容易。我從來沒有這樣細心地聽講過。老師也從沒有這樣耐心地講解過。每個人都那麼專心,教室裏那麼安靜。老師雖然年紀老了,幾乎要哭泣了,但還堅持接連上了習字課,曆史課。
一切都和平日截然相反。平時的散漫、隨便、厭學、棄學,變成了今天的嚴肅、耐心、喜愛、專注。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最後一次上法語課。突出了法國人民對自己國家語言的刻骨銘心的熱愛,展現出愛國主義深情。這就是反差的表現力量。試想,難道平日師生們就沒有好好教好好學的時候嗎?文章為什麼隻寫平日的懶散厭學呢?唯一的解釋是,隻有寫出反差,才能突出今天的最後一堂法語課,師生村民們是多麼的珍惜,多麼的虔誠,從而表現了人民對自己祖國、對祖國母語是多麼的留戀情深,歌頌了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否則就是無所謂的“最後一課”。
附:最後一課
都德
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裏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裏傳出來的:敗仗啦,征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我也不停步,隻在心裏思量:“又出了什麼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