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反差成文的基本原理,賞析了古今中外難以數計的詩、詞、歌、散文、小說等林林總總的經典作品。總覺得如此閱讀,理解要深刻一些;對文章的要點、難點,掌握得要明白一些。而且從接觸文章一開始,就著眼於作者的構思方法、寫作思路和他們這樣寫的好處,真正做到了對一篇文章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真正把閱讀和寫作緊密地聯係起來,逐漸地不但學會了讀文章,還學會了寫文章,而且讀與寫的方法,都始終堅持運用相反相成這一反差思維,就真正地把紛繁複雜、浩如煙海的天下文章的讀法、寫法簡單化了,可謂“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萬篇明”矣!
就我們賞析的作品內容而言,既有治國方略,又有難題破解;既有戰爭指導,又有家庭瑣事;既有正義頌歌,又有邪惡警誡;既有愛情讚美,又有寫景摹物;都因反差而扼要,皆憑反差而動情。
宇宙宏觀而浩瀚,事物微觀而明晰。反差是事物構成的基本形式,而研究反差就是智慧的源泉。治國立人既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取物理財要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有呼有吸,才能使生命延續,柔中有剛才能成就偉業。
所以,樹立反差思維,不僅是閱讀寫作的根本途徑,而且對國計民生、做事做人都有著重大的價值意義。
總之,讀出文章內含的反差布局,才有簡明扼要的智慧;寫作時傾力營造鮮明的反差,才有意味深長的靈感。正是:
山重水複看柳花,
寫盡艱難見彩霞。
滄海洪流英雄色,
學文至理在反差,
有誌於文的人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