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攻占遼陽之後,召集諸貝勒開會,他問大家:“天既眷我,授以遼陽,今將移居此城耶?抑仍還我國耶?”意思就是問大家,我們是遷都遼陽,還是會蘇子河畔?
諸位貝勒和大臣都要求回到蘇子河畔,可努爾哈赤卻說:“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複至,據而固守,周遭百姓,必將逃匿山穀,不複為我有矣。舍已得之疆土而還,後必複煩征討,非計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鮮、蒙古接壤要害之區,天既與我,即宜居之”。意思就是說,“國家的重心,在於土地和人民,如果現在還師蘇子河畔,遼陽就會被敵人重新占領,而百姓就要遭殃了,不得不逃到山穀裏,以免被敵人殘害。所以如果我們走了,將來肯定還要再次征討遼陽。再說,遼陽是明朝、朝鮮和蒙古接壤的要害,既然老天爺送給了我,我就要遷都到這裏”。
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很快便發現,遼陽城大而殘破,易攻難守。城內漢民群情激奮,誓死反抗,一天之內,便有22人往井裏投毒,還常常有人襲擊滿族官民。
遼陽東有朝鮮,西有蒙古,讓努爾哈赤腹背受敵,坐臥不安。
最後,努爾哈赤在遼陽城外八裏處建造新城,後稱東京城,天命七年1622年四月,努爾哈赤遷都至東京城。
三年以後,天命十年,即1625年的三月,努爾哈赤提議遷都沈陽。
這一次,努爾哈赤又力排眾議,堅持沈陽地形好、地勢好,北可征蒙古,南可征朝鮮,左右臨水,山近獸多,是風水寶地。最後,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沈陽便成為後金新的都城。
努爾哈赤的沈陽皇宮是什麼樣的
努爾哈赤把都城遷到沈陽之後,開始改建沈陽城,興修沈陽宮殿。
在去沈陽之前,努爾哈赤遇大事或宴賞,就張天幕分列八座,讓八旗諸王大臣分坐兩旁。遷都沈陽之後,他就把一座二進式的宮院作為了皇宮。
努爾哈赤的沈陽皇宮有三道宮門,門內是一進院,院子正中突起高台,上有穿堂。
再後是二進院,中間是正殿三列,東西各有配殿三列,都是懸山夾脊前後廊式的建築。
努爾哈赤為了典禮、議政的需要,在大正殿前麵興建了十個王亭。沈陽宮殿的主體建築便是大正殿和十王亭,這是努爾哈赤進行統治的權力中心。
大正殿坐北朝南,宏偉壯麗,金碧輝煌,周圍用雕刻構建壘砌,文飾生動,造型優美。台基上矗立朱紅圓柱,正麵有金色雙龍盤繞,玲瓏剔透秀麗,象征威嚴吉祥。它為八角重簷建築,殿頂滿鋪黃琉璃瓦,緣鑲綠色剪邊,上列十六道五彩琉璃背。這種重簷廡殿,木架結構,丹漆彩繪和五彩琉璃,屬於漢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大殿內的梵文天花,又具有著少數民族的建築特點。大正殿八脊頂端聚成尖狀,上麵安設相輪寶珠與八個力士的寶頂,喇嘛教色彩濃鬱。
大正殿左右列署的十王亭,即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正白旗亭、正藍旗亭,左翼王亭、鑲旗亭、鑲紅旗亭、鑲白旗亭、鑲藍旗亭。八旗旗亭的大小和形製完全相同,各旗不分地位高低。
大正殿與十王亭合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是後金汗與八和碩貝勒等議政的殿亭,又是八旗製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反映。
什麼是“計丁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