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太祖朝(1616-1626) (2)(3 / 3)

萬曆四十三年八月,即公元l615年8月,努爾哈赤作出決定,處死長子褚英,這一年,努爾哈赤57歲,長子褚英36歲。

努爾哈赤為什麼要把自己的長子處死?褚英最後到底是病死還是幽禁而死,是自縊身亡還是被處死?

說起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其實也是一個屢建戰功的猛將。據《無圈點老檔》的開篇記載,萬曆三十五年,即公元l607年,褚英28歲,在烏碣岩之戰中,立下大功,被賜號阿爾哈圖土門,翻譯成漢語,就是“大智勇”的意思。次年,褚英偕貝勒等率軍進攻烏拉,攻克宜罕山城,因其居長,屢有軍功,被努爾哈赤授命執掌國政,這一年,他29歲。

可褚英最大的缺點是心胸太窄、欲求太多.總嫌分給他的部屬、國人、畜群、財產太少,總想從所得比他還少的諸弟那裏索取更多的東西,總想要殺掉那些不肯順從他的弟弟,還利用他執政的權威強迫諸弟發誓,不把他的所作所為和隱秘惡念報告努爾哈赤。

天長日久,眾人積怨,四個弟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和努爾哈赤所倚任的五大臣,聯合起來向努爾哈赤控告褚英,控告中一句最要緊的話就是:“擔心汗死後,我等的性命難保。”努爾哈赤氣憤異常,他無法再信任這個激起眾怒、沒有執政才能的長子,最終奪去褚英的兵權,連褚英的儲君資格也一並剝奪。

褚英並未就此服軟,他書寫咒語詛咒父親、諸弟和五大臣,以此宣泄心中仇恨,他盼望遠征的父親打敗仗,並策動親信,預謀在父親兵敗而歸時守住城門,不讓父親和諸弟人城。努爾哈赤因此勃然大怒,即刻將褚英囚禁。

褚英被禁,列位大臣紛紛上書,一副“褚英不除,人人自危”的自慮。三年之後,努爾哈赤終於下定決心,處死褚英。

《清史列傳?褚英》、《清史稿?褚英傳》、《滿文老檔》等,都對褚英的死因未做交代,僅僅是“乙卯閏八月,死於禁所”。所以,褚英的死因就成了千古之謎。

天命汗努爾哈赤的死因之謎

努爾哈赤60歲時,正式向明朝宣戰。所率領的八旗鐵騎所向披靡,一路南下,馬鞭幾乎指到了山海關。

短短八九年間,明朝在遼東遼西的軍事重鎮大都落入後金軍隊之手。

但就在1626年,68歲的馬上皇帝在寧遠城遭到了明大將袁崇煥的頑強抵抗,兵退盛京,即現在的沈陽,不久,努爾哈赤便在沈陽撒手人寰。突然駕崩的努爾哈赤,為自己的子孫們留下了未竟的大業,同時,他的死,也成了千古之謎。

努爾哈赤的死因到底是什麼,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到袁崇煥的炮擊,身負重傷,久病不愈,最終撒手人寰。事實上,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之後,8個月後才駕鶴西遊的,這8個月間,努爾哈赤還遠征了蒙古,可見炮擊並不是天命汗努爾哈赤的真實死因。

另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死於傳說中的“搭背瘡”。據《通紀輯要》記載,努爾哈赤“疽發背死”,所謂的“疽”,就是當時一種叫做“肉毒病”的絕症,即民間所說的“搭背瘡”,這種病按當時的醫療水平是很難治愈的,而努爾哈赤此時已近古稀之年,加之寧遠戰敗後心緒不寧,最終疽發而死,葬於福陵。

到底是“疽發而死”,還是被大炮所傷,已無可考證,努爾哈赤死因,至今仍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