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這個詞,據史書記載,孟子為最先使用者。當然,孟子所謂的大丈夫有特定的含義,不能照現在世俗的意思來理解成大男子主義等等。《說文解字》“夫”字條下說:“周製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孟子的所講的“大丈夫”則與身體條件無關,不是指“身長八尺”之人。孟子的“大丈夫”與性別也無關,不是指男性之人,不是說大男子主義就是大丈夫精神。與權勢無關、與財富無關,與能說會道的才能無關,與博學多才無關,甚至與雄才大略也無關(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1.居仁由義
那麼孟子講的大丈夫與什麼有內在關聯呢?與道德、操守、人之價值、人之尊嚴有關。一個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堅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滅,並在立身行事時不滅本心之良,殺一不辜得天下而不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能伸能屈,能上能下,得誌掌權時為民族國家天下盡心盡力,廉潔奉公,不得誌處於貧賤地位時能抱定固窮之節,樂天知命,自得其樂,獨善其身;不枉道事人,不曲學阿世;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蕩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道德光輝暢於四肢,睟然見於麵,盎於背——這就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這種大丈夫孟子也稱之為“大人”,也即孔子所講的“君子”。他的反麵當然是“小人”,“賤丈夫”。孟子在好多地方都談到了“大丈夫”,比如:
(1)“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