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
《孟子》書中相關言論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孟子所講“大丈夫”,是以仁義為基礎的。這可謂“大丈夫”第一特點。
2.發強剛毅
大丈夫的第二特點是“剛”——發強剛毅,壁立萬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典型代表,相關言論不勝枚舉: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誌,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誌,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誌,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製也,吾何畏彼哉(《孟子·盡心》)
儒家所謂“剛”有堅毅不拔的精神,但是沒有盛氣淩人的習氣,非人格,是“克己”型的。
《論語·公冶長》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棖。”
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孟子的大丈夫就有這種“克己”的精神:
“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離婁》)
3.樂天知命
孟子所講的大丈夫非常“剛毅”,但自己並不覺得活得很“累”,雖然“克己”,也不覺得活得很“苦”,而是很從容,很快樂。胸次有灑然之“樂”,這是“大丈夫”第三特點。
“口之與味也,有同奢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告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
宋代大儒程顥《秋日偶成》一詩,很能表現孟子大丈夫的“樂”的境界: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台灣的傅佩榮先生有很好的解釋:
程顥與弟弟程頤並稱“二程”,都是宋代哲學家。程顥性格寬厚從容,與人無爭,頗能體會大自然大不已的氣象。這首詩雖說是秋天偶然寫成,細細分辨卻可看出他的人生態度。最近心境悠閑,做什麼事都不慌不忙,絲毫不覺得任何壓力。一覺醒來,看看東邊的窗子透著紅光,原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戶外,放眼望去。以平靜的心情去欣賞萬物時,發現無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頗具自得的神情。春夏秋冬四時,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風光與特殊勝景,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們何不隨著四季的變化而享受自然的樂趣呢?
沉思宇宙的奧妙時,有形的天地還不足以窮盡道的神奇力量。道是萬物的來源,卻不隨著萬物而增減,實在是玄之又玄。思緒隨著風起雲湧,幻化為各種奇情想象,簡直是無所不能,極盡逍遙之能事。既然如此,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孔子主張“貧而樂”,孟子宣稱“富貴不能淫”。合而觀之,就是“富貴不淫貧能樂”,在富貴時不致流連忘返、迷失本性,在貧困時卻能不改其樂。能抵達這種境界,不就是“豪雄”了嗎?何必一定要功成名就,或者叱奼“風雲”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