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儒家的奠基者孟子(1 / 2)

儒家的代表人物誰都會說是孔子,然而當我們真正地深入了解儒家思想時,當然也把孟子帶上,這時,我們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儒家思想源於孟子。孟子生於孔子逝世後近一百年,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而子思又是後人所稱的“四書五經”中《禮記》(包括《大學》和《中庸》)的作者。孟子的思想彙編於他和學生所著的約5萬字的《孟子》之中。

通讀《孟子》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因為在這近5萬字中充滿了辯論。由於孟子采用了與孔子相類似的詞彙來寫他的思想,比如使用仁、義、禮、孝等等。同時孟子又在他的書裏宣稱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其實,這也並不令人意外,由於孟子是子思的學生,從血脈上看,是與孔子一脈相承的。於是,後人則比較自然地將孔子、孟子合稱為孔孟。但是孟子思想是不是真的和孔子思想一致,要看他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是不是與孔子的相一致,而不能僅用師徒關係來得出表麵一致的結論。孟子從孩提時代起就沉浸在孔子所創造的語言世界裏,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很自然地會采用這樣相類似的語言來解釋孔子的思想並宣稱他是孔子思想的繼承人。但這隻是一麵之詞,因為作為當事人孔子已經無法站出來申辯了。人文的思想與自然科學不同,自然科學所采用的語言較為精確,而人文思想所使用的語言則比較模糊,同一句話往往會引發不同的理解。2000年來孔孟結合的如此緊密,以至於沒有人懷疑這種結合的合理性,正是由於人文思想使用的語言比較模糊所導致的。而今天,我們在深入研究孔孟思想的基礎,通過對比來分析儒家思想的歸屬。

首先,我們來看儒家的“革命性綱領”——三綱五常。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對一個人說你可以看到遠處的一顆北鬥星。可是一個傳一個,結果,到了最後一個人嘴變成了你在吃西瓜。這說明了一件事在傳遞過程中的不可靠性,有心的人可能會調查一下傳遞的過程,看一看是在哪裏、何時又是如何“北鬥星”變成了“西瓜”。研究孔孟思想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先看一看孔子思想經由孟子傳遞到儒家手裏變成了什麼。如果變了,我們就可以向回追溯來了解它是在哪裏改變以及如何改變的。

先秦的孔子時代乃至孟子時代,“儒”還隻是對文人書生的稱謂。孔子及其學生不知道自己已經是儒家的代表,同樣,孟子也不知道。儒成為一家,並崇奉孔子和孟子還是漢朝的事,將孔子、孟子和稱為孔孟也是從漢朝開始的事。一般地說,儒家的建立是以漢朝的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為旗幟的。也就是說,孔子的思想經由孟子傳遞到後麵儒家手裏變成了“三綱五常”。那麼,孔子的思想是不是可以推導出“三綱五常”呢?還是孔子的思想是“北鬥星”,而三綱五常是“西瓜”呢?

我們可以首先對孔子的思想進行解讀,可以將其思想歸納為:“孝”作為傳遞道的載體是人生、社會的根本,“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具有絕對性,“禮樂”作為人的人文時空具有相對性,“仁義”作為人生實踐的方法具有多樣性。那什麼是“三綱五常”呢?“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是根本,綱舉目張。五常是五種基本道德:仁、義、禮、智、信。如此看來,孔子思想與“三綱五常”有著很大的差別。孔子思想中作為基本道德的“忠”和作為傳遞道的載體的“孝”不見了,似乎演變成了君為臣綱和父為子綱。孔子思想中標誌人的人文空間具有相對性的“禮”和作為人生實踐方法具有多樣性“仁、義”與人的基本道德“信”一起被列在“五常”之中,而“三綱五常”還多出了一個夫為妻綱,並將“智”也列為人的基本道德。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孔子思想與儒家的“三綱五常”有著本質的不同(孔子思想是“北鬥星”,三綱五常是“西瓜”)。

自漢朝的儒家建立了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理論基礎後,2000年來,儒家的發展基本遵循著“三綱五常”的脈絡。這個“三綱”非常了不得。君為臣綱發展出了忠君思想,嶽飛的事跡好像並不是2000年中國帝王史中的特例;父為子綱發展出了二十四孝,差一點兒被郭句活埋的兒子要是死了恐怕也不明白他為何而死,並且是不是死得其所;夫為妻綱乃至三從四德使得中華大地到處都是貞節牌坊,每一個牌坊都在昭示著一個被摧殘的人性;而五常則是混亂的。五常中的“信”是人的基本道德,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將“禮”這個具有相對性的概念與“信”並列作為基本道德之一就會造成混淆;而將“仁、義”這兩個基於基本道德的衍生概念也作為基本道德就會使本末不清,真假難辨。比如仁和義中都包含著判斷的成分,以仁義作為基本道德無疑是將人的判斷力也歸為基本道德之列,這顯然是荒謬透頂的。更有甚者,五常之中居然包括“智”,比起其它四個概念,“智”是離基本道德最遠的。“智”就像是工具可以用來建設,也可以用來破壞。有了智慧,小偷小摸可以變成偷天巨盜,高智商犯罪破壞性是最大的,老子就說:“智能出,有大偽”。所以將“智”作為基本道德與“信”並列,不僅降低了“信”的重要性,而且會鼓勵“大偽”的出現。因此,儒家應該是三綱五常的儒家,而不是孔子的儒家。與孟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一樣,儒家隻不過是將孔子列為先聖,從形式上加以崇奉。而在思想體係上,儒家一直沿著三綱五常的路走到了近代。儒家號稱自己為孔子的繼承者同樣是一麵之詞,因為孔子已無法站出來申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