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 要精心創設環境,鼓勵孩子“想玩”。
問100個孩子想不想玩,100個孩子都會回答你“想”。但是這份“想”,有時候也會被你的期望、漠視和不耐煩所湮沒,需要重新被喚醒。這時,家長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創設個愉快的遊戲環境。
首先,在環境布置上要綜合考慮顏色、形象、聲音等各個方麵。其次,要為孩子提供可直接接觸的環境,一個能讓他盡情玩的地方,比如:沙坑、水池、攀爬工具、仿真玩具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創設“玩”的人際環境:常常與孩子一起玩耍,采用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使孩子對各種各樣的遊戲產生興趣並投入其中。
方法二: 要細心關注孩子,激發孩子“愛玩”。
“愛玩”建立在孩子“想玩”的基礎上,是外在主動性行為的體現。所以,家長必須先了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最想玩的是什麼,然後從中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遊戲,也就是關注孩子的活動需要,捕捉孩子玩耍的機會,並創設條件,提供刺激,誘發經驗,使孩子在自身需要的基礎上玩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要代替孩子解決遊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給他充分的時間、空間和自由,讓他自己探究,才會使他玩得更痛快、更持久。當然,如果能夠跟隨孩子的進展,巧妙地提供一些玩具或者故意設置一些懸念,會讓孩子玩得更加投入。
方法三:要融會貫通,引導孩子“會玩”。
探索是遊戲的前奏,孩子愛玩,就是因為玩與探索密切相關。當孩子將他搜索到的東西糅合進遊戲中玩的時候,就進入了“會玩”的境界。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就必須融會貫通地看待“玩”——把“玩”與孩子的健康發展聯係起來,了解孩子遊戲的需要及其所處的階段,把握孩子好學、好動、好奇的特點,關注伴隨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契機,在教育與孩子的發展之間建立平衡點,引導孩子在“會玩”中學習,在“會玩”中探索,在“會玩”中開出思維的花朵。
在與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探索,有意識地進行質疑、誘導和啟發,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欣賞孩子在遊戲中表現出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對新鮮事物喜歡嚐試、動手,產生疑問等有價值的探究行為。
遊戲是孩子發展其人際關係最有效的途徑。因此,鼓勵孩子參加更多的結伴遊戲和集體遊戲,就是為孩子的情商加分。
會玩的孩子大多調皮好動。調皮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最初的調皮好動,是孩子獨立和自主的自然流露。在充滿挑戰的現代社會裏,有創造力、想象力、有主見、有膽識的開拓型人才,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調皮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往往充滿活力、有主見、富於創造性和聰明能幹。因此,家長要正確對待調皮好動的孩子,不要因嚴加管束而泯滅了孩子的天性。
科學實踐證明,2至5歲的兒童中,玩耍孩子的大腦要比不玩耍兒童的大腦至少大30%。
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兒童要完成幾十種與大腦和思維活動有關聯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活動、處理問題等。通過玩耍,孩子能增進識別物體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想象創造力,還能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等。
所以,會玩的孩子一定是聰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