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庭教育重在開發引導(1 / 2)

有一次我在《三湘都市報》接聽讀者熱線時,一位年輕媽媽因無法打進熱線,直接驅車帶著4歲的兒子來到報社,向我曆數孩子的種種不是,我讓她舉個例子。她說,好好的報紙被兒子撕的一條一條,還興高采烈地展示給她看說,這是他做的“麵條”!結果不僅沒有得到讚賞還挨了一通訓斥。當然,孩子再也不敢給媽媽做“麵條”了。

我曾對這位媽媽說,你不經意間的一通訓斥,就扼殺掉了一個未來的發明家,甚至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因為她的訓斥很殘忍地扼殺了孩子可貴的鮮活思維。在孩子眼裏,那些普通的紙條,是自己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麵條”。一個4歲的孩子,有這樣豐富的想像力,難道不值得表揚和讚賞嗎?可是,做媽媽的眼睛隻盯著報紙,隻心疼還好好的報紙被孩子撕壞了。殊不知,她“撕”壞的是孩子正在萌芽的創新意識。

這是一個不懂得開發和引導孩子的家長。但這不是唯一,而是一個很大的群體。

有一些年輕的父母往往埋怨自己的孩子“頑皮”,埋怨他們在牆上亂圖亂畫, 埋怨他們幹淨的衣服穿一天就弄髒了,埋怨他們出門就會惹禍……如果從性別特質來說,男孩子確實比女孩子頑皮一些,尤其在3至5歲這一年齡階段,許多男孩常常橫衝直撞、大喊大叫,攻擊性較強。他們還常常以“男子漢”自居,時時想表現得很勇敢。而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總是無奈的搖搖頭……孩子們一旦做錯事,一些家長往往會不分青紅皂白的嚴加訓斥,在家長的高壓下,孩子便會產生逆反心理;而也有小部分的家長卻對孩子放任自流,不加管束,認為“頑皮”孩子聰明。殊不知,再聰明的孩子也是需要管教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嚴”會使他產生叛逆心理,父母不想讓他做什麼,他就越要去做,常常跟父母反著來。而“寬”的則更放任了孩子,會使他產生“我做什麼,爸媽都不管我,你們也不用管我”的心理,感覺自己就是一隻自由自在的“小小鳥”。顯然,這兩種管教方式都是是消極的,不可取的。

東子給建議的家長——

方法一:父母應該正確的去引導。

任何人都要犯錯誤,人從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斷的犯錯誤(小孩子弄火傷手、吃飯摔壞了碗、嬉水弄濕了衣服等,都是一串的犯錯誤的過程)隻有在不斷的錯誤碰釘子的過程中,才能逐漸懂得事情。“頑皮”是兒童的天性,父母隻能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才能收效,但這需要的是耐心與時間 ,況且孩子的好奇心遠遠超過成年人,越是不讓他們接觸這些越是得到相反的結果,甚至事倍功半,最關鍵的在於溝通。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可能還有其他各種各樣令人詫異甚至令人無法忍受的癖好,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沒必要因此大驚小怪,更不能因為自己無法忍受而采取專製措施逼迫孩子就範。事實上,充分理解並且利用孩子的各種癖好,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之師、生活之師、終生之師,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其他人無法比的,因此,在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方式。不要隻看到孩子頑皮消極的一麵,也要看到頑皮積極的一麵。頑皮的孩子通常好奇心較重,樂於探索外部世界,當然,在探索的過程中往往出現一些過激行為。對孩子惡意傷人或破壞東西的頑皮行為,父母應及時勸導和阻止,但應容許孩子沒有惡意的或沒有傷害到他人的頑皮行為。同時,盡量少用貶義的言語評價孩子,少拿孩子的弱點與別的孩子的優點相比,多讚揚自己孩子的優點,從而可科學引導,將孩子的頑皮轉化為對新事物的探索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