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的長椅上坐著兩位年輕的母親,正幸福地在談論著各自的孩子,一個說:“我那寶貝特聰明,在哪兒都不吃虧,我一旦買回他不喜歡吃的零食,他總要帶到幼兒園去,與其他的小朋友交換些他喜歡吃的零食,吃不完就藏在書包裏,回家後還向我們炫耀。”
另一個說:“我家那寶寶也是,以前在幼兒園常被小朋友欺負,每天都哭著回家,但他吃過虧之後,每天都在他爸爸身上操練,現在在幼兒園,可隻有他欺負別人的份兒。”
有一個老太太在她們旁邊的垃圾桶裏“掏寶”。聽到她倆的談話後插話說:“我那倆兒子小時候跟你們的小孩兒一樣。”兩位媽媽一臉的唐突,但聽到老太太在講兒子的話題,便饒有興致地問:“那現在你的兒子怎麼樣了”
老太太歎道:“就是因為他們倆太聰明,小兒子不願吃虧,打死了人後坐牢去了。大兒子不願吃虧,他家裏有錢,可就是一個子兒也不給我。”
以上故事看似巧合,卻又是那麼真實合理,因為這是一種必然。這位老人“淪落”到今天的地步,除了客觀上的原因外,主觀上與她無原則的愛和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有關。
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是為孩子提供“後天遺傳”。對孩子來說,家庭環境類似母親的子宮。母親的子宮是孩子的第一宮殿,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二宮殿。父母的使命,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出了問題,孩子就會成為問題兒童。有時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藥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也許你會說,今天的父母不好當了。是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競爭社會的到來,孩子們對家長的要求比過去高多了,這就逼著年輕的家長必須接受教育,必須不斷提升自己,不然的話就做不好家長,就不能勝任教育孩子的任務。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家長要給孩子必要的心靈嗬護。
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愛”,它伴隨著人們從生命的起點走到終點。愛的含義很廣,有你付出的愛,也有你獲得的愛。成年人如此,幼兒更是如此,他們希望得到父母之愛。
可是生活中我們卻經常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聲音:
A、“我最害怕的是爸媽吵架,害怕爸爸媽媽鬧離婚,這會使我沒有安全感,我渴望父母恩愛和睦,讓我有一個溫暖的家。”
B、“我們有缺點、過失,爸爸媽媽應去了解,實事求是地幫助我們,不要隨意地打罵我們,不要隨便地罵我們:‘笨蛋’、‘傻瓜’、“沒有用的家夥’。”
C、“希望爸媽不要在客人麵前、同學朋友麵前,數落我們的缺點,揭我們的短處,要給我們留點麵子,留點自尊。”
D、“請求父母不要在家裏打牌,更不要通宵地打牌,害得我們無法看動畫片,無法睡覺。”
在幼兒園裏,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孩子對人對事積極、熱情,喜歡與同伴交往,社會性發展較好;而有的孩子對人對事則比較冷漠,與同伴不太合群。究其原因,大都與孩子缺乏父母之愛有關,一項研究表明:在生命的第一年內,就存在嬰兒與父母之間的大量的強烈的依戀。
沒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態的孩子,就像沒有發動機的汽車,沒有中央處理器的電腦。
孩子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是獨特的,父母要用心地去關注、去深入孩子的心靈,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體驗,用“孩子的興趣”去愛好!你會發現,孩子的內心是一個多麼豐富多彩的世界!他們渴望被愛,渴望尊重、理解、信任,更渴望得到賞識和認可。父母要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並且用喜悅的心情去讚許孩子的每份成功,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要積極的表揚和鼓勵。
我們要像嗬護荷葉上晶瑩脆弱的露珠一樣嗬護孩子的心靈,作為家長,每一句激勵性的話語,都會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嗬斥,足可以使他們的尊嚴受到極大的傷害。因此,我們關注的不應隻是孩子的外在表現,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嗬護孩子的心靈才是我們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