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母教育重在愛與責任(2 / 2)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愛代表著人性和社會生活情感,代表的是感性方麵;父愛則往往象征著事業、思想、秩序、冒險和奮鬥,代表的是理性方麵。所以說,愛是孩子成才的關鍵。為了讓孩子健康成才,家長必須用愛去滋潤孩子的心靈。

方法二:家長要給孩子適度的愛。

隨著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爸爸媽媽們對孩子的物質要求,也毫不猶豫地加以滿足。然而,這種愛的結果卻是,孩子的欲望越來越大,脾氣也越來越壞。想要什麼就得馬上去買,遲了點就哭鬧不休,躺地打滾。而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隻要一哭一鬧,馬上加以滿足。

試問天下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那如何愛孩子呢?當然是盡最大能力讓孩子過得舒適、開心,人生之路暢順、沒有波折……因此,孩子一路走來,父母對他們嗬護有加,怕他們凍著餓著,怕他們受委屈,不舍得讓他們吃苦讓他們受累,更不舍得讓他們出去經風雨見世麵。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也是大包大攬,她們力所能及的為孩子承擔了一切:大到規劃孩子的未來,小到上學替孩子背書包。她們不讓孩子出去玩,怕摔了、碰了;不許孩子交朋友,怕遇到壞人;不願意孩子參加集體勞動,怕孩子累著;孩子有了錯,不及時指出並加以糾正,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家境富足或者有權勢的家庭,讓孩子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孩子成了家裏的“小太陽”,一路成長幾乎沒有一點波折,更不會經曆艱難困苦。看起來,這樣的孩子真是幸福,這樣的生活真是美好。可是,人的一生怎麼會沒有波折呢?成長過程中,在父母的照顧和庇護下,孩子可以無憂無慮遠離風雨,可當他也成為成年人,也要踏上社會獨對人生的時候,困難和挫折是難以避免要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的。但是,幼時的“完美生活”早使他的心理脆弱至極,沒有一點抵抗能力,在未來的複雜、艱苦的情況下,他會無所適從,苦難和挫折會讓他難於應付甚至被擊垮。

父母給孩子愛,嗬護孩子的心靈,一定要把握一個度。

方法三:家長要盡到對孩子應盡的義務。

有的孩子們哭著說:“爸媽把我們放在奶奶爺爺外公外婆家,很久不來看我們。我們多麼想念爸爸媽媽啊!希望爸媽經常與我們通電話,請求爸媽多關心我們的生活。”

有的家長對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自己卻不願下大功夫。我見過很多年輕的家長,把孩子送到自己的父母那裏或幼兒園,就認為孩子學的好壞,全在於爺爺奶奶和老師了,自己沒有責任。或是把孩子托給保姆,而他們自己卻把精力用在打麻將、玩遊戲、買衣服、燙發、化妝上,不讀書,不看報,更不學習家教理論,像蘆葦那樣,頭重腳輕腹中空;有的不能具體地幫助孩子克服困難,不能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鄰居家有一位4歲的小女孩,別看她年紀小,長得的很漂亮,人也聰明伶俐,但毛病卻不少,動不動就對她的爸爸媽媽瞪眼睛、發脾氣,那模樣,給人一種霸道的小大人的感覺。家長說:有時候,看到她耍孩子脾氣,覺得挺可愛的,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就隨她去吧,可是時間久了,就難以管教了。家長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樣子,意思是“順其自然”吧。

“養不教,父之過。”其實,這裏的“父”不僅僅是指“父親”,還應有“母親”。把教育子女的責任一味地托給爺爺奶奶或學校,或是由保姆看管這是為人父母的失職,他們沒有盡到一個家長的職責。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是任何人能無法替代的,所以為人父母必須站在家庭教育第一線,並卻能夠實施科學教子,不嬌慣不溺愛,寬嚴有度,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