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曆史劇與一個城市的文化之夢
張光耀受領了拍一部關於秦直道電視劇的任務後,給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高延青廳長打電話,問他可行性如何。
高廳長一股蒙古漢子的豪爽,亮了嗓子在電話中喊道:“光耀,這個策劃思路好。你需要我做什麼?”
“不需做甚。我谘詢一下你的意見,拍電視劇這個事情,東勝區委能不能做?”
“做啊!為甚不能做?”高延青廳長還是那句老話,“隻要不要我拿錢,什麼事情我都可以幫你擺平。”
“好,有高廳長做後盾,我就放手去幹。”張光耀知道,高延青27歲當副廳長,五十多歲當上自治區文化廳長,在文化圈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對這一行的山門碼頭行規,十分諳熟。他說能幹的事情,就絕對能幹,他不會坑自己。
這樣張光耀便有了主心骨,因為他是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界的領班啊,他的話還會有錯?他又一次來到京城,走訪38家文化影視公司,還拜訪了中宣部有關領導。回到東勝,已經是2006年2月14日了。元宵節第二天,區委召開區委常委會,專題聽取拍攝電視劇一事的彙報。聽完張光耀的調研報告後,書記當場拍板,說:“秦直道的電視連續劇一定要做。外麵都說我們鄂爾多斯人是暴發戶,沒有文化;我們一定要通過秦直道打造文化產業,讓人們看看,鄂爾多斯其實是一塊曆史文化和風情民俗的風水寶地。”
3月8日、14日,張光耀先後兩次在北京召開論證會。第一次,鄂爾多斯市委宣傳部長參加了會議,大家覺得拍不成。可是宣傳部長卻有自己的見解,他說:“東勝這個發展中的城市,寫一個劇本,哪怕不拍,花100來萬,也能為保護秦直道遺址尋找出些東西,將來說不定還能用啊。”
第二次論證會的規模比較大,仍然在北京召開。張光耀找來了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的名流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李準,中央電視台文藝部主任汪國輝,評論家孟繁樹,中宣部文化局副局長孟祥林,廣電總局管理司司長王衛平等二十多人。那天大家似乎並不看好這個選題,多數人認為,還是不拍的好,當初電視劇《秦始皇》拍了7年,到那時還沒有播出。
閻建剛的話說得最直白:“拍《秦直道》要花3000萬,3000萬可以給老百姓辦許多事情。”
可是作者林海鷗說:“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
張光耀發現,那天論證會上,與會的東勝區委書記一直沒有發言,隻是靜靜地聽。
回來路上,張光耀問區委書記:“你被閻建剛一炮打嚇了吧,想打退堂鼓?”
“誰說的!”書記笑了,說,“我是一個講誠信的人,承諾的事情一定要辦。你們好好商量,拿個方案出來。”
第二天,張占林副書記主持會議,可是誰也不敢做這個主。畢竟是3000萬元的大事啊!大家建議上書記和區長辦公會討論。
“好!到辦公大樓的黨委會議室來,我和區長一起開會現場做決定。”區委書記是個大氣的蒙古女人,敢於橫刀立馬。
3月28日,東勝專門召開區長書記辦公會,議題是拍不拍一部秦直道的電視連續劇。
“拍!東勝應該從秦直道開始,打造文化產業,提升軟實力。”區委書記一錘定音。
2006年4月4日,張光耀與劇作家林海鷗簽了合同,要求她8月份拿出20萬字的劇本討論提綱。
劇本很快拿出來了,經過北京多位專家的論證,幾易其稿,漸漸成熟。進入籌拍階段,導演選了央視古裝戲老牌導演陳家林和執行導演蕭鋒,總投資3000萬。蕭鋒打來了400萬,張光耀找了一家投資商投了200萬,可是離3000萬的天文數字,仍然相差甚遠。
張光耀手中無錢,可是劇組卻等著錢用。這家投資商隻好找到地下錢莊貸了1000萬高利貸,4分利息,擔保人是張光耀。
2007年的夏天到了,蒙古西部大草原天空湛藍,綠色的海洋波濤滾滾,直抵天邊。陳家林已經將片場選好,就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上開機拍攝。
6月18日,《秦直道》劇組在北京開了新聞發布會,劇作者林海鷗和製片人蕭鋒當著首都眾多媒體宣布:7月31日,《秦直道》在錫盟正藍旗的草原上開鏡,請記者們前去探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