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尤為感興趣的是,昌都地區還曾是著名“東女國”和蘇毗王國所在地,這兩個正史上記載過的“女兒國”曾在吐蕃時期雄踞一方,《舊唐書》對此有所記述:
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複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百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餘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
今天的昌都一帶正是東女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在還可以看到吐蕃東女國和蘇毗王國文化的依稀痕跡。
我幾乎能想象那些住在九層王城裏的女王何等的雍容華貴,也能想象男人在女人麵前卑躬屈膝俯首稱臣的樣子,以及女王坐著牛皮船出遊的情形,但遺憾的是,我不可能生活在那樣的國度,否則,老玖怎敢這樣對我?
昌都的土司與活佛
公元13世紀,在忽必烈的鐵騎與薩迦班智達、八思巴伯侄兩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西藏正式並入中國版圖,昌都地區和四川甘孜設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帥府。
明王朝取代元帝國後,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漸成主流,影響深入康區,在昌都地區形成了若幹呼圖克圖(王朝的注冊大活佛)轉世係統。明朝政府因此設置了朵甘都指揮使司,委任各地部落酋長、頭人與寺廟大喇嘛共同管理地方事務。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清朝。有人據此認為,昌都的大半部曆史,就是土司與大呼圖克圖輪番執政的曆史。
在曆史上,昌都地區曾被稱為三十九族之地,格薩爾時期頻繁被提及的也有十八個大宗,由此可見康區曆來盛產大小土司。這些土司中最有影響的就是德格土司和林蔥土司。
德格土司勢力最盛時曾先後統領今四川德格、石渠、白玉,西藏江達、鄧柯和青海玉樹等地,並自立為國,自封“德格王”。17世紀初,德格土司被蒙古王固始汗立為“德格僧王”,正式成為政教領袖。德格土司至1950年被取消特權時,已傳至第五十三代。林蔥土司的曆史更為悠久,相傳公元6世紀就已產生,到1950時傳了八十九代。其最為輝煌的時期出現在格薩爾征戰的年代。
由於德格土司、林蔥土司致力於扶持宗教,轄區內呈現了藏傳佛教的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和格魯派四派並存,並同時存在原始宗教本教的局麵,大小寺院達到200餘座,僧尼三萬餘眾。諸如更慶寺、八蚌寺、白玉寺、竹慶寺等眾多名寺,都是在土司扶持下建立的,一些有影響力的大活佛也活躍其間。
帕巴拉呼圖克圖,是昌都地區最具權勢和名望的大活佛。帕巴拉活佛主持的強巴林寺是藏東著名大寺之一,有屬寺50多座,遍及昌都、波密及邊壩等地,極盛時有喇嘛4500餘名。強巴林寺還有所謂二活佛、三活佛、四活佛等,均領有世襲土地,實際都是帕巴拉的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