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上,來自溫州的創業女性到處都是,她們與男人一樣,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總是勇敢而堅強地麵對生意場上的起起落落,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成功的女性也與男人一樣,在獲得財富的同時,還獲得了眾人的擁戴,享受著事業的樂趣。”一篇文章這樣描述。
而創業者們在市場經濟的舞台上導演的一係列活劇,遠比文字的描述精彩。
三
說溫州女人,有兩個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名稱,一是“女人街”,二是“太太理財團”。
“女人街”本是溫州紗帽河一條不起眼的街道。上世紀90年代初,一批溫州女人開始走進紗帽河的生命。她們或賣服裝鞋襪,或售女性飾品,或做美容美發,或搞婚紗攝影……這些女人們經營的大小不一的店鋪,以其富有特色的經營,逐漸在溫州口耳相傳,以致家喻戶曉。1994年,幾位溫州作家聯合編劇的電視連續劇《溫州女人》在紗帽河取景拍攝,“女人街”從此聲名遠播。
“太太理財團”的雛形是2004年成立的全國第一個女性投資團體“溫州太太購房團”。一些本是家庭主婦的女人們,手握閑錢,四處尋找投資機會,房產成為她們首選的投資目標。她們南征北戰,收益頗豐,成為國人驚呼的“溫州炒房團”實際上的始作俑者。
為共同抗衡風險,也為擴大投資範圍,2006年11月25日,一個叫做“溫州太太理財投資俱樂部”的組織應運而生,人們習慣性地稱之為“太太理財團”。
她們有組織、有計劃地選擇資金投向,開展投資活動,每到一地,少則幾人,多則數十人上百人,這種抱團出擊、共同賺錢的現象成為中國經濟生活中一道獨特的景觀。
在溫州商人的財富神話裏,女性在書寫著與男人同樣的傳奇。她們或開公司,或購房,或炒股票、基金、債券,甚至,她們還炒棉花、煤氣,油井。她們,炒一切能夠給她們帶來財富的東西。
《歐洲時報》有篇專寫溫州女人的文章說,與蘇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齊名的“溫州模式”名震四方。短短二十多年間,溫州所積累的社會財富,與三百多萬溫州女性的積極參與密不可分。溫州女性具有吃苦耐勞、忍辱負重、體貼溫順等中華民族婦女的優秀傳統,又敢於創新,敢於標新立異,有敢為天下先的冒險精神。溫州女性在參與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其傳統的特質得到了進一步弘揚。
是的,這就是溫州女人。
四
世有百業,業有百態。
女性經商固然是溫州一道獨特的風景。但在其它領域,獨領風騷的溫州女性比比皆是。如人們所熟知的演員作家黃宗英、“美女棋後”諸宸、演員應貞,等等。
作家、醫生、教師、演員、官員、企業家、運動員……,這是溫州女性創業者最完整的群像。
筆者有幸采訪到的十幾位商界女性,有的是相識多年的朋友,有的是偶然一見的過客。她們的事業不一定是做得最大的,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名不見經傳,甚至在溫州當地也很少有人知道她們的名字。但她們絕對是有特點、有故事的。比起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她們的經曆、經驗,或許與普通人之間有著更多的接近性,更容易學習和借鑒。某些顯在的現象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功成名就,他們就會被一次次地包裝、放大,他們賴以成功的經驗,經過無數人的加工、提煉之後,往往變得“高不可攀”,老百姓隻好敬而遠之,自歎弗如。
創業不應該隻是少數精英的事情,而應該是一項社會性的活動。隻有全社會的力量調動起來了,這個社會才會充滿生機,才會取得更快的進步。我們在關注那些站立潮頭、令人矚目的財富英雄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那些默默無聞,卻是腳踏實地的創業者。
美國惠普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兼總裁卡莉·菲奧裏娜說過:“當你做事業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當作一位女人,我從來不按著男人應該做這個,女人應該做那個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
這話用在溫州女人的身上,恰如其分。
我的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朋友們,用女性的智慧走出了一條通向財富的道路,也用自己的經曆為眾多的女人開啟了財富之門。
於是,在一個個忙忙碌碌的日子裏,筆者斷斷續續地記下了她們的故事。
她們,離你不遠、離我不遠、離她不遠。
她們,在你身邊、在我身邊、在她身邊。
她們,行走在創業的路上。
不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