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傳遍神州新文學(2 / 3)

“我趕快到群益書社去一下,把雜誌名稱告訴陳氏兄弟,他們已催問過幾次了。”汪孟鄒邊說邊轉身,走了出去。

陳獨秀經過一個夏季的辛勤耕耘,在群益書社全力支持下,第一期終於問世了。這時陳獨秀捧著散發濃鬱油墨味的《新青年》,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

《新青年》的創刊,猶如在黑暗中閃出的一道曙光;又猶如於無聲處聽到的一聲驚雷,驚醒了沉睡著的古老中國。它一開始,就高舉科學和民主的兩麵大旗,向當時複古尊孔的反動思潮進行了勇敢的鬥爭,要用民主和科學來“迭蕩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從而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青年》一問世,便風行全國,所到之處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陳獨秀的名字傳遍神州處處。《新青年》適應了時代的要求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指引著這個時代前進的步伐,它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毛澤東在湖南長沙師範學校做學生的時候,就開始讀這一本雜誌。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他曾說:“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除上課,閱讀報紙以外,看書,看《新青年》;談話,談《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問題。”《新青年》如一聲驚雷,預示著春天的到來。《新青年》的創辦,標誌著新文化啟蒙運動的開始。陳獨秀則是領導這一運動的核心人物。

陳獨秀首先倡導的是民主思想,他把歐美的民主立憲政體作為理想的政治製度,認為“吾國欲圖世界的生存,必棄數千年相傳之官僚的專製的個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要達到此目的,首先,人必須具有獨立自主的人格。陳獨秀認為所謂獨立自主的人格就是人的解放,就是脫離夫奴隸之絆。是非榮辱、善惡行為,以自身為本位,訴諸自身的意誌而論以功過,不聽命於他人。“一切操行,一切權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有固之智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陳獨秀熱烈呼喚著人的解放,“我有手足,自謀溫飽;我有口舌,自陳好惡;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絕不認他人之越俎,亦不應主我而奴他人”。要使國民真正建立自主意識,必須對壓抑、束縛自主意識的封建思想進行徹底否定,因為封建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把人變成聽話的工具。陳獨秀說:中國固有的倫理、法律、學術、禮俗都是殘民害理的妖言,尤其是儒家三綱之說,把人們束縛在羅網之中而不自知,“君為臣綱,則民於君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父為子綱,則子於父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夫為妻綱,則妻於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為臣、為子、為妻,而不見有一位立自主之人者,三綱之說為之也。緣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詞,曰忠、曰考、曰節,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為以己屬人之奴隸道德也。”陳獨秀還大聲疾呼青年男女們,應努力奮鬥,脫離附屬品的地位,完成自我。國民要自覺地居於國家主人之地位,自己建設政府,自己議定法律,不要對偉人抱任何幻想。

陳獨秀倡導的獨立人格精神及國民政治思想,在五四時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它啟蒙了一大批青年,使他們在五四運動中,走上街頭,高呼“民主”、“自由”的口號,昭示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

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舉起的另一麵大旗是科學。科學在五四時期被理解為一種思想方法。陳獨秀說科學就是我們對於事物的概念,綜合客觀的現象,訴之主觀的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的一致。陳獨秀吸收關於人類思想進化的第一階段是宗教迷信時代,第二階段是玄學幻想時代,第三階段是科學實證時代。

陳獨秀成功地創辦《新青年》雜誌,無不滲透著莫逆之交汪孟鄒的心血。《新青年》創刊號一問世,汪孟鄒便把他在美國留學的小同鄉胡適介紹給陳獨秀:“仲甫,我有一位正在美國留學的小同鄉,天資聰慧過人,好學勤奮,思想活躍,頗有才華,論文小說俱佳。”

“噢!孟鄒,你說的小同鄉,是不是叫胡適?”陳獨秀聽了汪孟鄒的話,忽然想起來說。

“仲甫,你怎麼知道的?”汪孟鄒反問道。

“我在日本幫助行嚴辦《甲寅》雜誌時,他曾投過稿,但稿件遺失,後來刊登了他給行嚴的信。信中提出對中外文明如何結合的主張,認為輸入之文明,需要經本國人士之鍛煉也。想不到此君亦是你的同鄉。”

接著汪孟鄒向陳獨秀介紹了胡適的情況。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5歲喪父,由寡母撫育,入學家鄉蒙館。14歲到上海就學,入中國公學,加入競業學會,開始用白話文寫作,參與發行白話《競業旬報》。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生赴美,曾入康乃爾大學學習農科,後又轉入文量學院,學哲學曆史。1915年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從杜威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