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妻離子去任漂泊(1 / 2)

陳獨秀去北京以後,把他們兩兄弟寄住在上海四馬路的亞東圖書館《新青年》雜誌發行所店堂,開始了獨立生活。後來,兩兄弟又一起考入複旦大學,繼續學習法文。亞東圖書館經理汪孟鄒遵照陳獨秀的囑咐,每月給他們兄弟倆的生活費隻有10元左右,而每次領取10元錢時,延年總是等在外麵,喬年進屋到櫃台去拿。這10元錢除交學費外,所剩無幾,生活十分清苦。為此兄弟倆不得不半工半讀,謀生自給。白天在外做工,晚上以地板為床,吃大餅,飲自來水,夏天蚊咬無蚊帳,冬天寒風刺骨無棉衣,一件夾衣一年四季不離身,麵帶饑色,身體消瘦,朋友見了十分憐憫,多有責怪陳獨秀。

1919年冬季的一天夜晚,法文補習班下課時,北風大作,寒氣逼人,路燈陰暗,陳延年如同沙漠上的小羔羊,以手撫肩,渾身哆嗦,潘讚化見了十分同情而關心地問道:

“延年,你沒有寒衣不冷嗎?”

“還可以。”延年在路旁拱手說。

潘讚化邀他到家中,欲將棉衣脫給他穿。

“不需要,謝謝潘伯伯!”說完,他又消失在黑夜之中……

陳獨秀兩個兒子對清貧生活並不在意,以苦為樂,也不要封建家庭的接濟,決心在艱苦中磨煉自己,並且持之以恒。

一次,陳獨秀的養母謝氏帶著家人到上海查看陳家在滬產業的經營情況,好不容易找到陳延年兄弟倆。祖母看見他們衣衫破舊,生活如此艱苦,撫摸著他們,不禁一陣心酸落淚,當即差家人給他們兄弟倆添置衣服和物品,另租住處,並好言勸道:

“延年、喬年,你們是陳家的後代,你們在上海學習吃苦,你們的父親又顧不得你們,令祖母心痛不安,家裏拿錢供你們求學,是理所當然的事。苦工不用去做了,一切費用都由家裏供給,你們出洋留學,家裏也供應得起。”

可是,兩兄弟異口同聲謝絕道:“祖母大人,你老人家的心意我們領了。父親一再教育我們要自立,自創人生,不依靠家庭、半工半讀、以苦為樂。古人雲:‘少年人宜使苦,苦則誌定’嘛!”

老祖母雖然心酸,但聽了兩兄弟這番自創人生的話語,從內心感到高興。這兩個孩子在外麵求學確實懂事多了,不貪戀家中的錢財,長大了一定能成有用之才。於是,強忍心酸地說:

“好吧,祖母也不是老糊塗,尊重你們兄弟的誌向。不過,今後遇有困難或缺少錢用,可隨時給家裏來信,我會及時叫人送來!”

“祖母,你真領會我們的心。我們決不辜負你老人家的希望,一定好好地自創人生!”延年、喬年聽了祖母的話,更增添了自立的信心。

陳獨秀四處奔波,無暇顧及家庭。又與延年、喬年兩兄弟長期分離,以致父子感情淡薄。1919年6月,時值五四運動高潮期,陳獨秀在北京親自散發他起草的反對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傳單時被警察局逮捕,震動全國,影響極大。一天潘讚化問延年:

“你父親因五四學潮被捕,朋友們正在設法營救,你知道嗎?”

“已有所聞。”延年答道。

“你們兩兄弟對此有何想法?有無耽心害怕?”

“我們兄弟認為,既做就不怕,怕則不做。何況這次學潮含有無產階級鬥爭的意義,是千古以來前所未有的,在此空前複雜的環境下出現危險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誌士仁人,求此機會作光榮的犧牲而不得,有什麼值得恐怖的呢?”延年胸懷坦蕩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