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同學出去後,魯迅走到書桌前坐下,兩眼凝望著窗外,天空黑沉沉的,那大團大團的濃雲就象要撲進他的心坎裏來。風起了,路邊的樹上飄落幾片黃葉。兩三年前在東京寫的一首詩,忽又浮上他的腦際: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一陣苦痛襲擊著他的心。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怎樣才能拯救風雨飄搖的祖國呢?
魯迅迷茫地望著窗外那條崎嶇的小路。小路愈伸愈遠,他的思路也愈伸愈遠……
“咳!看來醫學並不是最緊要的事。一個思想沒有覺醒的人,即使身體怎樣健壯,還不是被帝國主義綁去殺頭?還不是隻能成為示眾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對改造中國又有什麼意義呢?”經過一番思考,魯迅心中這樣斷定:“最重要的,是要改變人們的精神!”
“但是,究竟用什麼方法來改變人們的精神呢?”
魯迅跨出房門,沿著那條崎嶇小路信步走去。他想到近年來所看過的許多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其中那些反抗的呼喊和戰鬥的熱情,是怎樣激動著自己年輕的心啊!他又想起許多民族曆史上的文學作品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反抗精神的大量事實。
他的眼前亮了一下:“文藝不是提高人們思想覺悟的一種很好的武器麼!”
遮滿長空的濃雲突然裂開一些空隙,露出一塊晶亮的藍天。
魯迅來到了山前,他沿著山徑向高處走去。
“對,應該提倡文藝運動,用文藝來啟發人民的自覺。人民覺悟了,就可以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中國就有改造的希望了。”他興奮地想著。
“可是,怎樣著手呢?”他望望前麵那山的最高處。
他越走越高了,視野越來越廣闊了。他想到可以找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籌辦一個文藝雜誌;自己還可以翻譯介紹一些被壓迫民族富於反抗精神的作品,寫些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文章。
他登上了山的最高處。一眼望去,房屋、田野、道路,一直延展到蒼茫的遠方。他似乎看到了祖國,看到了中國革命誌士在海外活動的中心——東京;好像聽到了那時東京正在展開的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保皇派之間的激烈論戰,聽到了許多革命戰友的激昂慷慨的呼聲……
“對,到東京去。為了推進革命,為了改造中國,拿起筆來!”他最後下了決心。
“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激昂而又深沉的聲音在山頭回蕩。
一陣大風卷起了滿山的黃葉,發出一片“沙沙”的響聲。
魯迅抬頭望了望天空,心想:暴風雨就要來了!
1909年夏天,魯迅從日本回到了祖國,先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師,第二年便回到故鄉,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的學監,並兼任博物學、生理衛生學的教員。
魯迅離開故鄉雖已多年,可是故鄉一點也沒有變化,依然是那樣的黑暗、落後。在清王朝的統治下,廣大勞動人民掙紮在死亡線上,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目睹這種國家危亡、人民痛苦的慘景,魯迅悲憤極了,他恨不得把這個腐朽的清政府立即推翻。
沒有多久,魯迅所迫切期待的日子終於到來了。1911年10月,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爆發了。
清王朝被推翻的消息使紹興這座古城充滿了生氣。當杭州光複的消息傳來時,紹興人民立即在城內召開慶祝大會。這天,街上顯得格外熱鬧,到處是興奮的人群。慶祝大會的主席是一個剪短頭發的、大約30歲左右的青年,隻見他兩眼炯炯發光,興奮地揮著手,在宣講辛亥革命的意義。人們專心地聽著,讚許地點著頭。這個演講的年青的主席是誰?他就是魯迅。
這一天,魯迅和紹興人民一起,為辛亥革命的勝利而歡呼,心想,這下子人民擺脫了幾千年的封建枷鎖,要過新的生活了。
日子在歡樂的氣氛中過去了。一天早晨,魯迅到學堂裏去,剛走到半路上,忽然看見街上的人都神色倉惶地奔跑著,店鋪也在緊張地上門板打烊。魯迅攔住一個正在跑著的中年人,問他到底出了什麼事。那人氣喘籲籲地答道:“不得了啦,杭州那邊被打敗的清兵,要渡錢塘江到紹興來啦!”
“這消息從哪兒來的?”
“大家都這麼說的……”那人結結巴巴地說。
魯迅知道,這是壞人放出的謠言。他急忙趕到學校,把全體學生召集起來,向大家講了剛才聽到的情況後,大聲說道:“目前謠言很多,城內人心浮動,如果不及時進行工作,就要中壞人的奸計,所以我們要立刻組織武裝演說隊上街宣傳……”話還沒講完,便被一片掌聲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