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慈母嚴父育潤之(1 / 2)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出生在風光秀麗的湖南韶山衝。毛澤東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唐家圪的外婆家渡過的。這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大小20餘口人,生活也比較富裕。在一大群孫男孫女中,多了個“根基不穩”的小外孫,外婆自然是對他格外寵愛。毛澤東在這裏過著無憂無慮的群體生活,同表兄弟姐妹們一塊嬉戲,一道去放牛、打豬草等。從6歲開始,他就來到田裏幫助勞動。

1902年,毛澤東9歲了,父親把他從唐家圪接回來,送到離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讀書,受啟蒙教育。塾師鄒春培,50多歲。剛入私塾那天,塾師把毛澤東引到私塾東牆下放神龕的地方,說:“這是孔夫子的神位,從今天起,你每天早晨起來,都要對神龕作揖,以後,你就會文思發達,連中三元。”毛澤東馬上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禮。鄒先生見狀,高興地對毛順生說,令郎有朝一日,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毛順生則有自己的打算:種田人家的子弟,不希罕功名利祿,隻要算得幾筆數,記得幾筆帳,寫得幾句來往信劄,就要得了。很明顯,毛順生是想要把兒子培養成為能夠繼承家業的人。

毛澤東在讀書上不用父親操心,但是他常常做出一些“離經叛道”的事,卻使父親大傷腦筋。有一個炎熱的中午,塾師鄒春培外出,讓塾生們在課堂上溫習功課。書讀完後,毛澤東就提議大家去池塘遊泳。塾師回來見學生們赤身露體遊泳,以為不雅,便要在課堂上懲戒他們。毛澤東拿來《論語》,引用上麵的話說,孔夫子是讚成到河裏洗冷水澡的。老先生聽了,感到下不了台,氣得來到上屋場,向毛澤東的父親告狀。毛家的家教曆來很嚴,父親聽說兒子帶頭鬧學,同先生頂嘴,格外惱火。他立刻跑到南岸私塾,見到兒子就打。毛澤東急忙躲避,奪路而逃。毛澤東心裏明白,這時候回到家,肯定要挨一頓死打,恐怕連母親也勸解不住,所以,他決定暫不回家,去縣城。這時的毛澤東還不到10歲,他在山裏轉了3天,也沒走出韶山衝,實際隻離家8裏遠。父親托人四處尋找,才在山裏把他找回來。後來毛澤東回憶這件事說:“我回到家裏以後,想不到情形有點改善。我父親比以前稍微體諒一些了,老師態度也比較溫和一些。我的抗議行動的效果,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這次‘罷課’勝利了。”

毛澤東反對父親的刻薄、自私和專橫,一有爭端,總是公開辯駁。比如,父親常無理地責罵他“不孝”和“懶惰”,他則常常據理反駁。他引用經書上的話說,“父慈子孝”,隻有“父慈”,才能“子孝”;年紀大的人應該比年紀小的多幹活,等我到了你那年紀,會比你勤快得多。

有一次,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裏,父子倆又吵了起來,父親罵他懶而無用。毛澤東被激怒了,離家而走。母親追來勸他回去,父親也趕來,一邊罵一邊令他回去。這時,他就跑到一個池塘邊,恫嚇父親:“如果你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認為有必要和解,各自提出了“條件”。父親堅持要他磕頭認錯,他則表示,如果答應不再打他,可以跪一條腿磕頭。這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毛澤東從這件事認識到,在壓力麵前決不能示弱,要公開反抗。

與毛順生迥然不同,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則是一個性情溫和、仁慈善良、樂於助人的婦女。

七妹信佛,博愛純樸,極富同情心,隨時都願意接濟別人。災荒年月,她常常背著丈夫,送米給討飯的窮人。毛順生要買堂弟菊生的田,七妹同情菊生的苦楚,反對丈夫這樣做。到年關時,她又瞞著毛順生,給菊生家送去白米、臘肉。1904年,毛澤東在關公橋私塾讀書時自帶午餐。有一次,毛澤東得知一個家庭貧苦的同學沒有帶飯,就把自己的飯菜分了一部分給他。回家後,毛澤東把情況告訴了母親,得到了母親的讚揚。從此,七妹每天就給兒子多帶些飯菜。在韶山衝,長時間裏流傳著文七妹樂善好施、周濟窮人的故事。

毛澤東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性格迥異的家庭中。父親暴躁、專製而又自私,母親溫和、善良而又無私。這樣一個在思想性格上似乎冰炭不可相容的家庭,卻從正反兩個方麵鍛造了少年毛澤東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