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秋,毛澤東走出韶山,來到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這所學堂,當時實行“新法教育”,除教經書外,還教授西方“新學”的自然科學和其他新學科。毛澤東在這裏學到了很多中外文學、曆史、地理和自然科學,學習很有長進,寫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校長和教員們特別是國文教員的喜歡。他寫的《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作文,全校有名。當初毛澤東投考東山高等小學堂時,在試題《言誌》的作文中,抒發了自己求學救國的誌願,受到校長李元甫的讚賞,說:“我們學堂裏出了一名建國才!”
東山高等小學堂坐落在湘鄉縣城南郊三四裏的東台山下。東台山古木參天,風景秀麗。整潔的校園圍著一道圓形的高牆,前後各有兩道黑漆大門。圍牆外麵緊緊環繞著一個七八丈寬的圓池,一道裝有石欄杆的石橋,把校園和外麵的世界連結起來。黃昏時分,圓錐形的東台山和白色的七層寶塔,倒映在圓池裏。一連幾天,新來的毛澤東和幾個小同學站在石橋上,靠著石欄杆,望著橋下的水,望著水中自由地遊來遊去的魚,望著操場上打秋千、跨木馬,歡蹦亂跳的同學,心中不禁暗暗讚歎: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私塾的新地方!他決心要在這優美的環境裏,學到更多救國救民的新知識。
東山高等小學堂確是戊戌以前最早興辦起來的新式學堂之一。舊式私塾隻是教授經書之類,東山學堂雖然也教經書,卻主要是實行“新法教育”,講授當時作為新學內容的曆史、地理和自然科學,這就大大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校長李元甫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思想的進步知識分子。他常在早晚點名的時候,向學生講一些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外國列強侵略、欺壓的曆史事實。毛澤東聽了,常常憤憤不平,也更加為祖國的命運而憂慮。
在東山高等小學堂期間,毛澤東經常到學堂的藏書樓借閱中外曆史、地理書籍,了解到中國古代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等的事跡,對他們表示仰慕。他從一本《世界英雄豪傑傳》裏,讀到了拿破侖、葉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和林肯的事跡,對他們的曆史功績深表欽佩,盼望中國也有類似的人物出現,以拯救民族危亡。他曾對同學蕭子澳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顧炎武說的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那麼,救國的方法是什麼?毛澤東思想上卻很迷茫。這時,他從表兄那裏得到關於康有為維新運動的兩種書刊,其中一本是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康梁的變法理論和主張,使毛澤東激動不已。他把這兩種書刊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他似乎從康有為、梁啟超那裏尋找到了救國的方案,開始崇拜起曾是維新誌士的康梁。崇拜康梁,成為毛澤東青年時期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和階梯。
康有為、梁啟超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是甲午戰後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的領袖。
麵對著甲午戰後嚴重的民族危機,首先覺醒的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上層知識分子。康有為清醒地指出:“吾中國四萬萬人口,無貴無賤,當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奇慘大禍,真有不能言者也。”他大聲疾呼:“人人有亡天下之責,人人有救天下之權。”1895年5月2日,他聯合在北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士上書清帝,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5月29日,他又上書清帝,闡述中國必須盡快變法的道理和步驟,提出了自強雪恥四策:富國,養民,教士、練兵。繼之,各種以救亡為主旨的學堂、學會、報刊在各地紛紛創立。為了給維新變法運動提供理論根據,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聚徒講學期間,先後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等著作,明確斷言自西漢末年曆代封建統治者和儒家所尊崇的經典——古文經是“偽經”,從而在思想界刮起了一陣大颶風,掀翻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具有極大的思想解放的意義。同時,康有為還把孔子宣傳成變法的祖師,並力圖闡釋孔子“托古改製”的“微言大義”,以證明他的變法理論是合乎“古訓”的。這樣,康有為高擎著“至聖先師”、“托古改製”的大旗,向著封建統治階級開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