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三章 不打算長久(1 / 2)

如果王璿知道劉娥的想法,必然大驚之下,因為生平知己。當趙恒與劉娥說話時,他在府邸正與上官秋淺飲。

“子暮兄,考慮如何?”王璿淺呡一口玉液酒,似在回味。

上官秋眉頭緊鎖,半響,才道:“大人,何時能對契丹用兵?”

王璿一怔,稍加沉吟,知上官秋之意,道:“最遲十年。”

上官秋直視王璿眼睛,又問道:“何種方式?”

“契丹南下。”王璿淡淡一笑。

上官秋沉吟半響,目光犀利,沉聲道:“難道大人忍心?”

王璿一陣沉默,反問道:“子暮兄,換做你,當如何?”

上官秋一怔,毫不猶豫點了點頭。

王璿心下暗歎,上官秋是為正統士人,心懷天下蒼生,便是此等睿智之士,犧牲百姓時,亦是毫不眨眼。

壓下心思後,又道:“我已向官家奏請,重回機速司。”

“大人,貪多嚼不爛,十年並不太長,要做的太多,該放手給他人,就該放下。”上官秋並不讚成王璿抓權,情報固然重要,國力的提升更為重要,他並不奢望天下大同,卻希望有生之年,看到小康之世。

王璿搖了搖頭,道:“機速司尚不完善,必需抓在手中。至於朝廷各項製度,本就很完善,所需修改不過旁枝末節。”

嘴上雖說,但他心中明白,所為旁枝末節,才是最關鍵、最敏感的,如簡化官僚體係、厘定軍事指揮係統,培養托拉斯模式。哪一項都不是用以做到的,牽連到朝野上下,很多人的利益,一步錯、全盤錯,步步維艱。

上官秋知王璿表麵和善,甚至謙恭低調,內心卻非常孤傲,較他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回答他所問,也不再多說。

籌措半響後,道:“看來不接受趙官家好意,是不行了!”

王璿無奈翻個白眼,道:“你啊!別人削尖腦袋鑽,你卻嗤之以鼻,若非你我相知,我倒覺得你是那終南隱士。”

“終南隱士,大人到會抬舉我,我乃沽名釣譽之徒。”上官秋一陣大笑,又道:“官家泰山封禪,倒是吃了幾次憋。”

王璿不禁莞爾,東封泰山,倒是順心,就是極為名士不願折腰,趙恒也無可奈何。

丟大人的是西祀汾陰,應該是明年的曆史,趙恒頻頻傳召隱士李瀆、劉巽、鄭隱、李寧見駕,李瀆不願逢迎,推說腿腳不方便,沒有來,鄭隱和李寧雖然來了,吃了一頓素餐後,又回山中隱居去了,唯劉巽願意做官,趙恒封他為大理評事。

劉巽為官後,到處找道教中人下山做官,可惜隱世高人多對功名不感興趣,不給皇帝麵子。

然而,這樣折騰來,折騰去的,耗費的人力、財力難以計算。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隻要國家經濟搞上去,那點財帛還不算多。

他不想介入這段曆史,已打算去順應他。不過是一場鬧劇,何不趁機撈取利益。

“別的不說,我看大人一位謙讓,並非良法,十年之功,還需進入兩府才行。”上官秋臉色一正,口氣嚴肅。

王璿沉吟半響,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大人想得幾年清閑,照料子午書院?”

王璿沒有否認,也不想否認,他的確想往子午書院上靠,人才的培養,才是第一位。

上官秋一笑,道:“大人,子午書院授課,多是你編寫的學問,學子受影響之深,自不必說。”

“時不我待,大人介入過深反而不美,拔苗助長、不如順其自然,大浪淘沙之後,必有真金留下。”

上官秋侃侃而言,道:“如今,天子沉迷升平,朝內風氣漸變,老大人誠實君子,獨木難支,其他君子資曆尚淺,不堪大用。大人持滅國奇功,風頭正盛,已無需韜光養晦,積攢資曆,但需把握方寸,必能助老大人一臂之力。”

王璿卻未想到這層,他之所以考慮低調,還在於避嫌。雖軍功甚偉,卻無甚可怕,伯父王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修國史,他一旦進入兩府,必有一人請辭。

為避免尷尬,連翰林學士承旨也推辭不就。

“老大人那,大人盡管放心,大人外奏二十八條,密陳九條,相信老大人看後,必有所悟。”上官秋不依不饒。

王璿苦笑,問道:“子暮兄勸我,那你當如何?”

上官秋一怔,旋即颯颯笑道:“大人,如不掌重權,我若出任官職,不過是聊盡人事,不如留在大人身邊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