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三章 不打算長久(2 / 2)

“子暮兄玩笑了。”王璿心底一熱,畢竟得到俊傑之士的承認,都會有成功感,他無法免俗。

上官秋玩味地一笑,道:“大人不出,在下亦不出,趙官家強求,大不了一走了之。如今,河西平靖,天下大勢已變,後人遲早能把握形勢,我等何必做那種樹之人。”

王璿笑了,他知上官秋是氣話,想想自己做的卻有點過,高調返回中樞,又能怎樣,難道還真玩不了,他不相信。

“子暮兄,教我。”

“大人,可曾看到,如今朝廷格局?”上官秋玩味地來了句。

王璿一怔,道:“願聽指教。”

“不敢、不敢,班門弄斧而已。”上官秋一笑,道:“如今,南北正逐步打破,南人所思所慮,較為靈活,大人在經濟上,還需多用南人,通商、海路,北人所不及。在官製上,利用南人博取宰相的渴望,或可取得成就。”

王璿心念一動,豁然開朗,對啊!怎麼未曾想到,利用南北士人的矛盾,使自己獲取最大的優勢。

北人相對保守,重農輕商,男人相對開放,農商並重,雖不是絕對,卻也涇渭分明。

王旦壓製王欽若,表象上是王欽若才德,不足以擔當相邦重任,究其內在根本,在於北人對南人的壓製。

如今,開國數十年,東南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逐漸在政治上奮起直追,兩府計相有三名南方士人,王欽若能是直逼宰相,動搖北方士人優勢地位。

北方士人雖是人才濟濟,卻逐漸被勢力更勝的南方趕上,若非太祖:南人不可任宰相的警語,恐怕王欽若早就出任宰相。

“以子暮兄高見,如何籌劃。”王璿來了興致,他絕不認為上官秋無的放矢,作為南方士子,上官秋定然希望抬高南人地位。

上官秋卻一笑,道:“權衡之下,取之均衡,都是隻可意會之物,能有何良策。”

王璿微微一笑,均衡這東西,的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隻能順勢利導。

“大人,十年內,朝廷如何發展,取決於南北實力均衡,但大人所奏九條,無一不是針對時弊,所遇阻力可想而知。”

上官秋神色嚴肅,道:“官製簡化,改差遣為職事,輔以增加俸祿,阻力最小,最容易實現,各項經濟工商法令完善,尤其大人所提取消口賦,增遺產稅,不僅明顯觸動曆代觀念,又觸動大戶利益,若無天子信任,身後的資本,恐難實現。”

“軍製最難,剿滅黨項之戰,雖一舉平定河西數百年亂局,卻也有很大遺憾。但廢除將出中禦,實施行營武官定製,無能不說觸動趙家根本,恐怕難以實現。”

王璿默然,他很大程度上承認上官秋之言,他們曾不止一次討論。官製改良最為簡單,他的設想,不過是仿照曆史上神宗變法,設定寄祿官,把亂七八糟、令人眼花繚亂的差遣取消,全部換成職事,形成官、職相統一的行政模式。

如果可能,他不介意把兩府改造為內閣製,難度很大,他沒有經曆短期內去做。

至於經濟上取消口賦,也就是人頭稅,有利於人口繁衍,人口增多,需求才多,不斷去開拓土地。當然,有利有弊,口賦實在過份,無論如何他都要取消。

遺產稅雖有阻力,但卻不是不可實行,對於朝廷有利的事,就看他使用何種手段了,南北士人的矛盾,市民與貴族的矛盾。

相對來說,財產稅能得到北方士人支持,南方士人必然反對。

至於軍製中的某些環節,必須要改變,先進的軍事製度,卻遭遇最不可思議的缺憾,造成擁有強悍戰鬥力的宋軍,被嚴重壓抑,以至於被後世所詬病。

一切的緣由,都是趙光義所造成。

不過,歸根結底,趙光義不過是曆史畸形發展中,一個必然的人物。麵對五季亂世,軍人造成的巨大破壞,麵臨周世宗、宋太祖兩位光環籠罩的人物,趙光義隻能選擇重文輕武,將出中禦,穩固他和他後代的統治。

一旦破除將出中禦的禁錮,實現真正的行營製,大宋先進的軍事體製,優良的軍事科技,才能得到真正發揮。說白了,軍製回歸到太祖時代,有可能的話,再向前邁上一小步,使之更加合理。

“不容易,不容易,大人的路很長。”上官秋一笑。

王璿卻淡然一笑,道:“原本,我也沒打算走的太長。”

上官秋一怔,怪怪地望著王璿。

“子暮兄,應求一要職才行。”王璿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