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王璿獨自一人,去了洗水巷丁謂的府邸。
丁謂聞王璿到來,頗為玩味,請入奉茶後,談些無傷大雅的閑話,無非是朝野嗅事,當然也少不了河西。
“這個馮子衡倒是有趣,汴京新聞上風聞刊,竟拿我說話,談什麼大用府庫,中飽私囊,使朝廷數十年存儲一空,即將被官家罷免,真是焦頭爛額啊!”
王璿細品丁謂之言,他非常在意權貴們對報紙的反應,禦史連連彈劾,言小報舌動官場,肆意菲薄,唯恐天下不亂。
但是,一些真正掌握大權的重臣,對汴京新聞的態度,卻出乎意料的平靜,不支持也不打壓。
丁謂雖是說笑,卻有些不滿,他淡然一笑,道:“大人一心為公,何必在意嘩眾取寵,引人眼球之言論。不過是一些人,賣幾篇稿子,賺幾文辛苦錢,養家糊口罷了。”
“在下倒是聽了,此時卻引起一番爭論,天子都出麵為大人正名。”
丁謂撚須微笑,道:“雖朝廷不禁言論,汴京新聞風聞版,確實有些過了。”
王璿忍不住翻個白眼,平心而論,對丁謂等人而言,汴京新聞風聞版爆料,反倒是他們得了好處。
如今,俸祿逐步優厚,本官在郎中之上的大臣,根本不需伸手,便能過上不錯的生活。如丁謂、王曾等有誌之士,有著讓大好前途,根本不需為幾百貫錢,毀了自身。
風聞先潑髒水,又被關防澄清,不僅名聲遠播,還得了好名頭,他們心底毫不樂開了花。
“這個馮子衡,倒是做的過分,朝廷應出風聞言事管製法,約束一二。否則,萬一哪天,他們泄露軍機,可不好辦了。”王璿順勢把他的想法說出。
他原本也擔憂,新聞報紙是雙刃劍,做的好利在千秋,做的不好,破壞力極大,很可能會遭遇打壓。後世也有新聞法,既然在他的影響下,私營報紙提前幾十年問世,他就有責任規範,使之真正成為輿論監督工具。
丁謂卻一笑,道:“有利必有弊,我到聽說,開封周家也要辦小報,汴京新聞算棋逢對手。”
王璿一怔,倒是沒聽說,周家自要兼並他的鋪子,吃了一鼻子灰。還在他正冉冉升起,周立成又連反吃癟,周家卻不敢報複,連反國事,區區周家早就被他拋於腦後。
不想,周家竟要辦報紙,實在出乎意料。
“竟還是那位花花太歲,可笑至極。”丁謂玩味一笑。
“浪子回頭金不換,周立成老大不小了。”王璿語帶雙關,一眼而過,他並不想多談。
行業若良性發展,必須要有競爭,不然便是一潭死水,既然周家介入,豈不更好,他懶得過問。
“話倒不錯,不過,周家的小報,倒有呂家大哥的影子。”丁謂笑眯眯,有一絲玩味。
呂從簡,王璿一怔,但他立即掩飾內心驚詫,笑道:“強強聯手,卻是經營之道。對了,大人,在下所走二十八條,不知大人有何指教。”
王璿把話轉到正題,今日拜訪丁謂,卻有爭取支持意思,畢竟丁謂乃計相。二十八條中涉及工商條款,得到丁謂認可,必將減少阻力,至於密奏九條,暫時尚未傳出。
丁謂早知王璿此行不善,他那話擠兌王璿,卻不想對方不接招,一帶而過轉入正題。不禁一笑,道:“善莫大焉。”
四個字的評價,放在丁謂口中尤為可貴。丁謂是幹嘛的啊!玩經濟的高手,能入他法眼,絕對有可行之處。
王璿既然拿出明麵上二十八條,也是經過認真考慮的,並未對當今法令進行顛覆性挑戰。而是,在承認肯定之下,用後世的理論和成功範例,對之完善補充,竭力照顧到方方麵麵利益。
其中,還有後世王安石變法中,提出的常平給斂法改良版,明代一條鞭法及清代的攤丁入畝完善版本。
常平給斂法改良版,在原常平給斂法之上,在每年夏秋兩收前,農戶可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穀,以補助耕作。商人亦可在官府借貸,補助資金不足,也可請官府作保借貸。
借戶貧富搭配,農家10人為保,互相檢查。貸款數額依各戶資產分五等,一等戶每次可借30貫,末等戶1貫,當年借款隨春秋兩稅歸還,借1貫每期取息1分,借款越高,利息越高。但留利息有最高限額,最該借貸者,利息正常為2分,最高不得超過2分半。
商人借貸比較大宗,需憑借不動財產質押,利息為百貫取1分,千貫二分五,五千貫三分。商人向商人借貸,為保險起見,可向官府申請,由官府出麵厘定財產,可確保一定的公正性,並壓製惡意性舉貸,攜款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