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零章 金本位(2 / 2)

“至於百姓如何存放錢財,此非難事,許之以利,相信生民不會和錢過不去的。”王璿臉頰掛著濃鬱的笑容,他接著補充道:“如民間千文年計息二十文,銀行放貸則是千文計息三十文之上,其中十文歸銀行所有,而銀行所得十文中朝廷亦可得一文。其實民間計息亦不止二十文、放貸亦不可三十文不變,若民間利息達千文達百,相信沒有人會拒絕把錢財放入銀行的!且商人亦可憑借票據,不用攜帶大宗紙鈔亦可進行交易,事必可到銀行憑借票據把應得錢款轉入自己名下.。”

王璿把現代銀行經營模式中的方式,一五一十細細說來,又涉及到了初步的金融體係構劃他的意向,是在大力發展銀行業的同時,建立一種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係,這樣有助於國家對市場的控製力度,防止與延緩市場再次走向畸形的走向。

當然,目前這個時代還不具備消化他所知道的金融理論,但他還是決定在由質庫向銀行發展之後,把一整套金融體係的框架確定下來,後麵的人也可以順著框架去完善、發展。

他肯定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金融市場體係的誕生,但他必須把框架定下來。

“雖與時下質庫相仿,但銀行所具職事的確非質庫可比,我看子正之策可行,畢竟朝廷已是小康,如能把民間財富用到國計民生當中,你我有生之年或可看到天下盛世。”

王曾感到王璿言利程度,簡直到了無可附加的地步,在開拓河西,挖空心思地鼓勵工商,到了現在的斂盡民間財帛。

但他仍然清醒地認識到,銀行或許不是不可接受的事務,如果能夠忍受皇宋質庫與民間其它質庫的存在,任由他們盤剝生民,那還不如建立一種新的,能夠由文官控製的機構去代替它們。

銀行這個行當,對他而言的確是相當陌生,但他從王璿興奮的目光、稍顯激動的口氣中,能看出來銀行對於國計民生而言似乎是個不壞的選擇,如能如王璿所言,那他沒有阻攔的必要。

“事關銀行的細細條陳,我已經有所準備,不過還需要再細細詳參,畢竟事關天下事,不能稍有馬虎,等到那時再拿出來請李大人和會之兄議一議。”對待由質庫過度到銀行的事情上,王璿還是抱有小心謹慎的態度,他也不想倉促行事,落下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結局。

質庫實際上是他在朝廷銅本位貨幣政策之下,為了迅速獲取權力,而才去的權宜之策,雖然已經具備銀本位的某些特色,但質庫很難承擔銀本位貨幣政策的重負,更談不上在它之上規劃日後,建立在金本位之上的金融體係框架了。

但是,銀行也並非單憑幾個人、有幾個錢能一厥而就的事情,它涉及到國計民生方方麵麵,一個疏漏就有可能被人鑽了口子,造成國家重大的損失。

他所倡議的銀行,在他自己看來不過是初始階段,已經看到目前銀本位已是大勢所趨,金本位時代很快也將到來。

就是這樣還需要小心萬分,因為無論是任何事物,關鍵性的轉折點,而且是帶有一點強製性意味的轉折點,所具有的危險係數極高。一句話,大宋經濟發展,已到了封建與資本的臨界點,缺少的便是一個體係建立,可惜的是,曆史沒有給這個民主機會。

“也好,既然能為天下生民謀福,我等又豈能費時空議。”王曾再三猶豫之下,還是決定接受王璿的主張。

丁謂心下自然而然地有一股謹慎的興奮,他已經明白王璿要扶持銀行的目的,也明白這個主張的可行性極大,更重要的是一旦皇宋銀行成立,他當仁不讓地會成為提舉一行事。

在整個都堂宰執內,王璿的地位自不必說,王曾多是偏向於農桑、馬政,對於言利之道向來不甚感冒,其他的人更不用說,進入都堂已經是萬分僥幸,說白了不過是平衡都堂宰執力量的人物,目前來說還無足輕重。

他丁謂掌握邦國經濟大任,銀行做為調解市場的重要媒介,自然歸他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