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更大的麻煩在於很多人並不想改變自己,也不願意付出一些時間對自己進行一次常識的改造。結果就是思維和判斷越來越偏頗,離真相越來越遠。這些人在我們周圍共同構成了一個"無知群體"。他們極易被洗腦,被灌輸進錯誤的思維邏輯,成為盲從、激進和衝動的階層,也是容易被利用和煽動的人群。隻有那些克服了先入為主誤區的人,才能真正地釋放自己的強大創造力,成為理性之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偉大的成就。
以偏概全的後果
人們在思考問題時除了喜歡先入為主之外,也經常用片麵的觀點來看待整體問題。這是另一種常識的誤區,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壞習慣之一。他們用某一類別的個別現象來推斷這一類別的整體現象,而且還認為這一類別都和這一個別的現象是相同的。
但事實是,這個世界無比複雜,每件事都有它的多樣性和多角度。雖然人們在主觀上可以用任何一件事情去證明任何一個論題,也可以堅定地這麼認為,但如果論據站不住腳,論述如果不全,就缺乏強大的說服力。別人不但毫不信服,而且傷害自身的名譽。
我們要證明一件事,不但論據要真實,而且論據必須豐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假如你的信息是片麵和缺乏代表性的,甚至是邊邊角角的不足以擺上桌麵的個案,你的思維就是以偏概全的。
以個別性的事件替代全體性的事件
比如,你最近在一件小事中得罪了同事,你們兩人因為某些觀點的不同產生了摩擦。雖然以前和他相處一直不錯,但他仍然因為這件小事,對你的印象產生了完全的顛覆:他覺得你是一個壞蛋。而你可能也因此認為他"不是東西"。
在感情領域中,也經常存在此類狀況--人們在高興時忘記不愉快,在不愉快時又忽視過去令人高興的事情。夫妻兩人吵架時翻舊賬,一件事做得不好就否定了對方的全部。用個別性的事件替代全體性的事件,是以偏概全最常見的方麵,人們拿著一個"桌角"當整張桌子,隻看到了這個桌角很髒,卻看不到其他部分是特別幹淨的。
案例一:辯論
兩個人在辯論"父親和兒子誰更聰明",A說:"我認為兒子比父親更聰明,因為建立相對論的是愛因斯坦,而不是他的父親。"B說:"NO,這恰恰說明父親比兒子聰明,因為建立相對論的是愛因斯坦,而不是他的兒子。"
A和B兩個人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他們試圖以個別事實作為論據,去論證一個全麵性的觀點。我經常見到有人犯這種邏輯錯誤,他們激烈地討論、爭吵,本質上隻是一種案例遊戲,企圖以個別案例或單一角度駁倒對方。
這樣的辯論不會有說服力。隻憑想象是得不到正確結論的,事實上這是詭辯,充滿了投機和欺騙。目的並不在於證明一個觀點,隻是想在辯論中戰勝對方而已。
案例二:統計
亞利桑那州的一位醫生進行了一次統計,他發現該州的肺病死亡率位列美國第一。當這個結果發布後,全美一片嘩然,許多人輕率地得出結論:亞利桑那的空氣汙染一定是美國最嚴重的。但事實是什麼?醫生說:"恰恰相反,這裏空氣清新,幾乎是全美空氣最幹淨的地方。"
既然空氣如此之好,肺病死亡率為何最高呢?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有違人們的"常識"。但是人們經過仔細的調查才發現,正因為這裏的空氣質量高,全美各地的肺病患者才接踵而來,把亞利桑那當成了他們的療養勝地。大量的肺病患者在該州定居,時間久了,肺病死亡率自然就迅速地增加了。
因此,我們如果不對統計數字背後的真相進行分析,隻憑簡單的數字就得出結論,勢必也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如果隻依靠自己平時的經驗來判斷事物背後的原因,就會犯下輕率和偏激的錯誤。這就告訴你,當另一方提出一些數據統計來支持他的觀點時,你不要被數字本身吸引住眼球,而要透過數字看本質。
有時候,你對人列舉了再多的事實,也有可能把事情搞錯,反而被人抓住漏洞進行反擊,證明你的推論是錯誤的。防止自己出現這種錯誤的方法是--你可以在得出一個結論後,再試試能否找出一個反例來推翻自己。如果能找到,說明自己的推理還不充分,需要進行完善;如果沒有,說明你的論證是比較充分的。
用某種單一的價值觀去衡量人生的全部
假如我們人生的目標過於單極化,危險就會發生,而且後果是嚴重的。比如有的人把財富、權力、名聲視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是他在乎的,結果就是他成了一個追名逐利的人。還有的人則視某種政治觀念為自己唯一的追求,那麼他就會把其他類型的政治追求全部視為異端:"非我同類,即為仇寇。"
於是,單極化讓他們走入歧途,哪怕他信奉的這種觀念是"民主"和"自由",最終的結局也是他義無反顧地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強橫的"專製分子",因為他偏執地相信某種單一的價值觀,並用它來衡量這個世界,看到的一切都是失真和令他痛苦的。當別人不認同他信奉的東西時,他就會把對方全盤否定,視其為異端,當作不共戴天的仇敵,恨不得踩在腳下讓其不得好死。世界各地每天都在上演這類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