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你和他的討論將迅速變成沒有意義的激烈對抗--他們聽不進去你的任何觀點--隻要與他的主張衝突。從頭到尾,你們的討論都僅僅是一種情緒的對抗,他對你恨之入骨,因為你是"異教徒",隻想讓你快點去死,如此而已。就像我們審訊過的所有恐怖分子和在美國領土以極端行動製造事端的本土沙文主義者。
別被"小環境"綁住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一個"小環境"中。人們對環境的感覺和體驗均有不同,有人覺得自己身邊的環境是溫暖的、積極的、上進的,還有人的感覺則是寒冷的、消極的、不思進取的。環境不同,對人造成的影響就有差異。因為環境是一個威力無比的熔爐,我們帶著無限的潛能深處其中,要麼被鍛成鋼,要麼就被燒成了渣。這取決於你所處環境的性質,以及你如何選擇。
組成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三種:
第一,生活環境--家庭
家庭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環境。健康的家庭環境對人的一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家庭氛圍會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並決定他的世界觀,左右他的人生命運。我們性格中的許多優異品質,比如包容、自信、積極等都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關,也都受到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影響。同理,人們性格中自卑、自私、多疑或懶惰的一麵,也常來源於不良的家庭環境。
根據我們的調查,在工作後遇到社交障礙的群體中,有67%的人認為自己的原因出在家庭環境--他們在小時候沒有受過這方麵的家庭訓練,或者沒有從父母身上感受到人際關係的積極性。還有的人則是由於單親家庭的影響,特殊境遇從童年開始就使他們缺乏正常處理社會關係的能力。
就像《紐約時報》的記者基特說的:"我直到12歲開始去讀借宿中學,對家庭的第一印象都是無休無止的吵架,以及母親捂臉哭泣的鏡頭。這讓我厭惡與人說話,因為我害怕會爭吵起來發生不快。"基特後來遇到一位好妻子,她非常善於心理撫慰,這才挽救了他的人生。他鼓起勇氣到報社應聘並被雇用。基特和妻子共同組成的新環境挽救了他。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必須是溫暖、積極、寬鬆、包容和民主的。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溝通中,如果善於聽取意見、引導多樣性思維,這個孩子長大了,就容易跳出小環境的限製,在思考問題時也較為容易接受不同的建議,看清事物的多個方麵,性格中也就具有更多的理性與客觀的因素。
第二,學習環境--老師、同學和朋友
學習環境是每個人在走入社會前都必須要接觸到的,也是對於家庭環境的補充。比如老師,他傳授知識,也教給你思維和學習的方法,讓你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將來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興趣;同學則容易起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作用,他們從你身上學習你的特質,也把自己的特質展示給你,讓你學習。如果身邊全是調皮搗蛋或性格偏執的同學,對你的影響也是壞的,難免沾染到一些類似的惡習;朋友則是學習環境的補充,是我們的同道,也會間接地影響你。如果朋友是積極的,你也不會太過消極,如果朋友非常消極,你的積極性也將被漸漸地消磨幹淨。
有一句話說:"一個人的收入,不可能超過跟他緊密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水平。"這就說明了朋友這個小環境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另一個常識:你向誰學,就會成為誰。雖然人本身的意誌力具有無窮大的可能性,什麼樣的奇跡都可能發生,但通常而言,一個人的最終成就,經常是由他身邊的這個小環境來決定的,很少有人可以戰勝這個規律。
第三,工作環境--上司、同事和客戶
工作環境我們當然都知道--上班以後結成的工作關係,組成的圈子就是工作環境。這包括老板、同事,還有客戶。他們的思維方式會極大地影響到你,既可以推動你向上提升,也可以限製你,使你無可救藥地向下滑落。
比如,上司是一個不喜歡聽取建議的人,脾氣還很暴躁,經常訓斥下屬,作威作福。你長期在他身邊工作,也會漸漸地變得獨斷專行--將來你接替了他的位置,就成了他的複製體,可能和他沒有區別,甚至比他還要過分。同事和客戶起到的作用也是如此,積極向上和開明包容的工作環境,能讓你具有寬廣的視野;反之,則會使你狹隘、自私和目光短淺,甚至讓你失去工作動力,終日渾渾噩噩,沒有追求。
你要麼改變一個群體,要麼被這個群體同化。這是我們與小環境的戰爭。人總是有惰性的,也有不自覺的學習本能。當周圍的人都不思進取、對工作得過且過時,你要麼離開,要麼和他們一樣,失去長遠眼光和工作的計劃性,喪失優秀的執行力。在這種環境的感染下,本來是很有前途的人,也會變得庸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