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是紐約一家公司的中層幹部,他自嘲公司的那幫人是最惡劣的摧毀光明世界的匪徒,也許還是世界上最沒有上進心的一幫人。他指的是同部門的職員,這些人就像上帝安排來考驗他的,目的就是把他拉下水,讓他一起墮落。比如,和他同一辦公室的約克有很長時間的吸毒史,並成功地對上司隱瞞住了這個消息;經常與他有工作協作的托拉斯是夜店的常客,每周都慫恿他去花天酒地。
他們說:"嘿,喬治,幹嗎這麼拚命呢?你賺再多的錢,也無法帶入墳墓,還是抓緊享樂吧!"總在他的耳邊循循善誘,麻痹他的意誌。
但是,喬治表現出了很好的自製力,入職兩年內,他成功地升任公司最重要部門的領導者,展開了自己的革新計劃,為部門換血,現在已取得良好成果。而且,他也沒有對自己昔日的這幫同事打擊報複,反而想辦法激勵他們,鼓勵他們的鬥誌,使公司的氛圍煥然一新。
我問喬治:"你怎樣戰勝了不良環境的影響?"
喬治說:"如果你對他們都不滿意,又沒有能力跳槽換一份工作,你該怎麼辦呢?我就是這種情況。我找不到一份更好的工作,現在失業率很高,沒有誰能輕鬆地挑選自己最喜歡的環境。我隻能待在這裏。所以,我確立了一些原則:與同事隻談工作,不談生活,下班後不攪在一塊;我不斷地向上司提交革新計劃,痛陳利弊,並以身作則,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員工,為公司提供超值貢獻。每個人都開始尊重我,上司更多地找我談話,老板注意到了我的存在。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要和他們成為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對你是至關重要的。"
糟糕的小環境如果綁住了你,你能做的當然隻有反抗。除此之外,你沒有第二選項。否則你會麵臨一個可怕的局麵:在他們的影響下,你變得無聊、消極、保守以及不求上進。如果對事業失去了追求,在生活中你也會由良幣變成劣幣,在許多方麵都將失去原來健康和積極的動力。
人們對待環境的常識向來是"隨遇而安",他們覺得反抗是沒有意義的,哪怕隻是一個很小的環境,他們也會不自覺地順從和服從,與之同流合汙,把命運交給萬能的上帝。但是現在,你必須重新審視過去的策略。
創新就一定好嗎?
在前麵的章節中,我們講過了創新的優點。企業需要創新才能突破生存瓶頸,成功地建立自己的模式。沒有誰願意拒絕創新,我們也不可能否定創新的價值。但是,隻要是創新,就一定是好的嗎?這是值得注意的區別,因為太多的人正在盲目創新。
在《哈佛商業評論》中,對於"創新與風險"的觀點是這樣說的:
企業的新產品和服務都是為了讓人們比以前過得更好,但是創新也同時伴隨著巨大的風險。這取決於人們在使用它時做出的選擇(風險到底有多大)。人們對於選擇的知曉度越高,風險也就越低。不過,當公司的政策製定者在思考一項創新的結果時,他們必須注意到,人們決定怎樣使用這一創新所基於的模型也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
一個最常見的誤區是,人們都認為創新是必要的。有位企業家告訴我:"凡是不能創新的經營者,必將難逃被淘汰的命運。所以我要創新,不斷超越,以免自己被對手甩在身後。"
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也許是不錯的,因為企業通過創新,確實可以在市場的某些領域占據先機,與對手拉開差距,或是全麵占領市場,或是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但與此同時,創新也是一把雙刃劍,並非每個人都能隨意和輕鬆地運用。企業不創新,就容易失去動力,進入僵化的死胡同,無法持續性發展;但創新過了頭,或者在條件不合適的情況下強製創新,就可能走向反麵,產生十分嚴重的後果。
也就是說,創新作為一種冒險性的經營行為,它不可避免地會經受管理、技術和市場風險。
寶潔公司我們都知道,是一家既神秘又實力強大的保潔用品公司。在中國,寶潔幾乎壟斷了相關市場,優勢十分巨大。在它的企業宗旨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超越自己,領導變革,創新,勇於承擔風險及行動迅速。"可見寶潔公司對於創新是十分推崇的,也願意承擔風險。
但是,即便實力如此雄厚的公司,在推出一些新產品和進行技術革新時也遇到過大麻煩,陷入過質量風波。寶潔公司的一款使用了最新的幹燥技術的尿布產品,就由於技術方麵的原因,在美國上市後,遭到了用戶的投訴和批評,差點惹上法律糾紛。
另外,可口可樂公司在1982年發起的"CSS"計劃也是一個明顯的案例。公司派出了2000名調查員對全美十大城市的消費者進行全麵調查,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接受一種全新的可樂,結果是樂觀的,超過50%的人表示會接受新可樂,隻有不到10%的用戶對新口味的可樂表示不安。隨後,公司又在十幾個城市進行了一項口味測試,共計有20萬名消費者參加,超過60%的人對於這款新可樂表示了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