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躲開常識的陷阱--跳出傳統觀念的誤區(3)(2 / 2)

"生氣和憤怒都是不對的,我怎麼可以亂發脾氣呢?所以必須控製,情緒再不好也要控製。"

因此,人們拚命地壓抑自己的怒氣。比如離開現場,避免正麵衝突,哪怕回家氣得全身顫抖,也不會當場爆發。還有的人則始終保持冷靜,試圖跟對方講道理。多數人都這麼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避免衝突的方法,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便你一言不發,保持了沉默,憤怒的情緒在體內並沒有消失,反而因為自己未能及時釋放不良情緒,對身心造成的危害更大。

海森說,他在和同事爭論時,經常氣得火冒三丈,但又不能發火,因為他向來是一個很好溝通的老實人,在公司的人緣極好,因此隻能主動撤離戰場。他知道對方是一個不講道理的人,因此想通過這種方式給雙方冷靜下來的時間。

"但是,我並沒有感覺情況有所好轉,反而在獨處時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而且我像一個懦夫。"

很多人都有海森這樣的體驗,他們在爭吵時臨時逃避,卻無法解決彼此之間的憤怒,而隻是將問題延後了。我們的長期研究也證明,許多人在離開現場的當時,可能會慶幸自己避免了一場風暴,但由於他們沒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認識,哪怕時間過去很久,這種不良情緒仍然在心頭纏繞,有時反而膨脹。特別是在他逃離現場時,並非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態,所以對解決問題是十分不利的,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我的建議--為大腦植入逆向思維

反向思維的特點是,我們優先去自己潛意識的深處尋找問題的症結,而不是依據固定的行為模式做出反應。就像一輛汽車,先不要著急向前開,而是先停下來,檢查一下發動機,找到問題的症結,甚至必要時可以退後幾步。

在潛意識中,我們之所以經常對自己施以過高的壓力,以致不堪重負,讓壓力把自己壓垮,是因為總有一種負罪感存在於內心深處:

"我犯下的錯誤,人們都看得到,而且他們對此都很在乎!"

"我現在犯了錯誤,以後沒辦法在同事麵前抬起頭來了!"

"我真是不行,這件事太丟人了,以後怎麼辦?"

這一類想法在人們的心中層出不窮,可能每天有上千次浮現在腦海中,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但事實上呢?也許別人根本不在乎,而你自己卻過不了這個坎,一直耿耿於懷,難以釋解。

就像我在洛城遇到的一位女孩特琳娜,她現在已經是高德調查公司派駐上海的分支機構副主管。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當時隻有20歲出頭,智商高,知識水平高,工作技能強,但對外界十分敏感,生怕有人懷疑和否定她。所以,當她開始在我的機構工作時,從第一天起就讓自己坐上了一架壓力超大的飛機。飛得越高(工作成績越高),她就越感到痛苦。

有一次特琳娜突然找到我:"老板,您覺得我最近的工作怎麼樣?我總感覺自己做錯了什麼。"

何出此言?我很納悶:"很好,沒問題!"我肯定地回答。

特琳娜忐忑不安:"同事的眼神告訴我,我一定在某方麵犯下失誤,給他們造成了麻煩。"

"啊,不會呀!"我安慰她,"事實恰恰相反,你對他們幫助很大,你讓許多工作變得輕鬆了,讓同事感覺學到了東西。上個月的數據也表明,你主導的項目給洛城分公司增加了12%的收入,公司正考慮給你一筆額外獎金,並讓你進入公司的核心決策層(高德調查公司的精英顧問團隊)。"

特琳娜依然很不放心。看得出來,她有點迷離,甚至是坐立不安。但在我的鼓勵下,她卻沒再多說,拒絕和我繼續溝通,對我表示道歉,然後就出去了。

經過這件事,我對她著重觀察,發現她的確很在意同事和客戶的看法,似乎存在著某些情緒的死結。於是,我在一個周末讓她陪我到華盛頓開會。我要想一個辦法,通過其他渠道釋放她內心的壓力,而不是糾結於她在公司內部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