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馳。

《做最好的決策》提供了一張路線圖,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設計錯誤,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它會幫你評價你的決策過程,排除情緒和認知反應的幹擾,如羞愧感或責任意識偏差,而這些往往會損害你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的能力。我將提供關於你如何決策以及為何決策的深刻見解,並展現一些用以提高你的判斷和選擇能力的方法。我還將展開進步一研究,探討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如果犯點錯誤是好事,那麼多犯一些錯誤會不會更好呢?要是在我們有限的理性範圍內來判斷的話,為了從錯誤中最大限度地學到東西,那麼,為了達到我們所認為的最佳狀態,我們就需要犯更多錯誤。這種觀點可能讓人難以接受。然而,它卻是本書的精髓,其實用性是通過例子、闡釋以及一些建議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些建議,我們將知道何時及如何巧妙地犯錯。

希望本書會幫你變得不那麼“完美”—同時,也會讓你在對待錯誤時顯得更加理智和包容。如果你按照它的指導原則去做,你將從人們所犯的不同類型的錯誤中獲得新見解,並將學會辨認可能產生有益錯誤的情境。在這個過程中,你將逐漸接受一個違背常理的觀點,即:我們有時候必須有意識地犯一些錯誤,因為它們可能是我們獲得更深刻認識的唯一機會。我期待引導你走向你自己的發現之門,因為我知道,它們將會在商業和其他領域中對你有所幫助。

導論

當錯與對之間不再涇渭分明時

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寒冷徹骨,一支名不見經傳的樂隊來到一家世界頂級唱片公司,在一位經理麵前進行試演。經過多年的表演,該樂隊已在當地的俱樂部小有成就,此後,他們一直在尋求重大突破。為了趕上此次試演,他們頂著肆虐的暴風雪,曆經十小時車程才到達這裏。盡管在途中一度迷了路,但是他們仍然趕在經理之前到達了。而這位經理的新年前夜是在觥籌交錯中度過的,那一年裏他要麵試的樂隊有很多,該樂隊隻是其中之一,而接下來,他至少還要試聽當天的另一場演出。樂隊和經理都感到筋疲力盡。經過數月的巡演,該樂隊的裝備已破舊不堪,錄音棚經理不得不為他們換上了自己的擴音器。可以說,這次試演從一開始就出師不利。

一進錄音棚,該樂隊就花了一小時來錄製十幾首歌曲。這份錄音帶最終到了Vox音樂集團唱片企劃部主任手中。作為業內品牌,該集團有著響當當的名聲。這位富有經驗的主任拒絕了他們的作品。在他看來,該樂隊的音樂風格跟不上潮流。持這種看法的不止他一個。幾周前,另一家頂尖唱片公司Epsilon的營銷總監也對該樂隊進行了考察,並得出相同的結論。在寫給公司上層的一封信中,這位總監作了如下簡短評價:“盡管我們也很欣賞該樂隊的才能,但我們認為,在目前與本公司簽約的團體當中,這一類型的樂隊名額已滿。對我們而言,增簽此類合約的做法並不可行。”幾乎在同一時間,其他兩家唱片公司也聽了該樂隊的演奏,並給出了相同的答複:不論措辭婉轉還是略顯失禮,都表達了一個強有力的“不”。就這樣,該樂隊至少被四家享有盛名的唱片公司拒絕了,而在此之前,他們在每家公司都獲得了公平的試演機會。

“我們必須學會從每一個過失中學習”

這本應該是故事的結局。但是,有張牌還沒有打出來。在總經理進行評議時,有位企劃部主任剛好出城了,他在Epsilon旗下一家最小的品牌機構任職。當時,他的缺席似乎是件小事,因為該品牌—根據Epsilon某位業內人士的說法—是張“底牌,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它發行了許多喜劇唱片。根據預算、人氣和聲望,它是該公司眾多有影響的品牌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這是除了麵向救世軍樂隊的某個品牌之外,Epsilon公司裏表現最差的。這位企劃部主任可能會在關於一支新興搖滾樂隊的評價中添加些什麼內容呢?那些更受人尊重、更懂這類音樂的決策人已經作出了否定的評判。

但是,在6個月之後,該樂隊那位性情執著的經理把他們的錄音帶通過走後門的方式再次送進了Epsilon,並引起了這個小品牌機構主任的興趣。這個離經叛道的年輕人不僅充滿熱情,而且雄心勃勃。他曾在海軍服役,之後加入Epsilon,成為一名經理助理。他在尋找新的、尚未被發掘的樂隊,並把諸如喜劇唱片之類的利基市場發展成為可盈利的企業。5年之後,29歲的他擔任該品牌的領導職位,成為Epsilon成立以來最年輕的品牌負責人。關於新的錄音技術怎樣才能對音樂產業的未來產生影響這個問題,他是有先見之明的。由於必須依靠該公司藝人們的殘羹來生活,因此,他和這些明星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工作關係,這一點與大多數經理和藝人保持距離的典型風格形成了反差。他渴望改變世界。

當聽到該樂隊的錄音帶時,這位企劃部主任被深深吸引了。他決定請他們回來,重新試聽一下他們的演奏。試聽期間,盡管與演奏的音樂相比,樂隊成員的機智和潛力更能引起他的興趣,他還是決定和他們簽約。這一切恰恰發生在同一家唱片公司,而在6個月之前,該公司的精英們剛剛拒絕了這支樂隊。Epsilon的品牌機構一直存在獨立決策的情況,但是,這次的反常做法卻讓Epsilon的總經理感到有些驚訝,他負責該公司的眾多品牌。簽完合同之後,他寫信給這支樂隊,言辭間顯露出幾分尷尬。信上解釋了“成為我們機構中的一個特例對你們而言可能意味著什麼。我可以向你們保證,藝人經理確實聽了你們的錄音,但我知道你們會理解,畢竟藝人經理也是人,也會改變他們的想法!”作為一個喜劇唱片製作人,他怎麼能違背那些確實觸摸著本行業脈搏的資深同事所作出的更好的判斷,而去簽約一支搖滾樂隊?這肯定是個錯誤,對嗎?

你的觀點是什麼?

這位唱片專輯經理通過後門與該樂隊簽約的做法明智嗎?

Epsilon的總經理應該再次阻止與該樂隊簽約嗎?

在沒有任何設備的情況下,該樂隊參加試聽遲到有錯嗎?

該樂隊通過走後門的方式再次接觸Epsilon唱片公司的做法明智嗎?

多數人在讀了這個故事以後,都會很肯定地認為該品牌機構與該樂隊簽約的做法是錯誤的—也就是說,除非是音樂史的狂熱愛好者,能夠識別出故事的細節,或者從本章標題中找出線索。有一個提示是這樣的:前文標題的那句引用來自那首著名的歌曲《當我的吉他輕輕地哭泣》。

想必你已經明白了:這個故事講述了披頭士樂隊是如何被發現的。而那個簽下樂隊的年輕人,就是百代唱片旗下子公司帕洛風(百代公司在這裏化名為Epsilon唱片公司)的經理喬治·馬丁。馬丁不顧傳統觀念,走了一步會被多數人認為是“錯誤”的棋,從而引領他的公司成為唱片行業的主力。隨著披頭士狂潮席卷全球,“四人組合”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樂隊之一,在全球範圍內銷出十億多張唱片。與任何其他樂隊相比,他們的專輯在美國的銷量更多,而且在英國的排行榜上也贏得了更多的第一。1962年1月的那次音棚試音之後,迪卡唱片公司(在前文中化名為Vox音樂集團)拒絕了披頭士樂隊,而現在,該公司似乎以音樂史上最顯著的“走眼”而聞名。回過頭來看,別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當時宣稱“吉他組合行將過時”。11相反,他們與Brian Poole & Tremeloes樂隊簽約了。如今還有多少人還記得那個樂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