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管理日誌40(1 / 1)

2月26日

控製成本不是擰毛巾

很多人認為成本控製就是“摳”,事實上限製員工出差等對降低成本沒有太大幫助,但一項重大的工藝變化或許會帶來10倍的成本變化。

——2009年9月王傳福接受《財經》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作為以性價比取勝的企業,成本是繞不過去的坎兒。很多企業因此采取了極其低端的手法,通過減少促銷品、限製員工出差費用等進行費用節流,結果費用沒有節省多少,效益卻直線下滑。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學習王傳福。控製成本不是擰毛巾,而是通過提高效率達到節省費用的目的。比如,生產鎳鉻電池需要大量耐腐蝕的鎳片,而鎳的價格高達每噸14萬元,如果用鍍鎳片可降至每噸1萬元,但會影響品質。於是,比亞迪研發中心就專門改造了電池溶液的化學成分,使鍍鎳片也不易被腐蝕,僅這一項改進,鎳原料的月花費就從500萬~600萬元降至僅需幾十萬元。這比單一的限製出差、降低促銷品成本等,要強百倍。因此,通過技術、工藝、流程等大力提升工作效率,最終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才是上上策。麵對成本上漲,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也曾經表示過類似觀點:“我們企業規模很大,規模化也能消化一部分成本,但是我覺得靠規模消化還不行,應該靠你的技術創新,從技術創新上降低成本,盡量使市場價格不往上升。”其實,依靠犧牲產品品質、擠壓員工出差、縮減促銷費用等,都是短視的降低成本之術,企業要想長久發展、快速發展,必須借助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等戰略性創新、升級來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最終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行動指南

在傳統經濟環境中,節約開支、修舊利廢、堵塞漏洞、降低消耗都可以大幅地降低生產成本。但是,這些“擰毛巾”式節省成本的方法,效果往往有限,隻有創新才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徑,流程改進、工藝升級、技術革新等措施,才是企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