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
成本的源頭
今天少出差,明天少坐飛機,這樣省的錢都是很少很少的,關鍵是把你的研發力量動用起來,在成本上下工夫,這樣獲得的收益,有四兩撥千斤的效用。
——2004年2月王傳福做客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對話》欄目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美國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指出,每家企業都是進行設計、采購、生產、營銷、交換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多種活動的集合。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價值鏈來表示,而這個價值鏈的每個環節都會左右企業的成本。為此,企業就要拆分每個細節,找到最大的成本源頭,同時結合企業優勢、產業特點等,找到突破成本魔方的關鍵策略。惠理集團主席謝清海第一次見到王傳福時,王傳福就向其傳授了秘訣:“秘訣就在於mould(模具),深圳做一個模具的成本隻有日本產品的20%。”其實,除了模具成本外,生產設備也是龐大的成本支出。於是,比亞迪除了降低模具成本,還通過半自動化的生產模式,贏得了潛在的成本優勢。在比亞迪,類似的“成本智慧”已經滲透到每一項研發環節中。這是很多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比如,比亞迪第一項產品鎳鎘電池需要大量昂貴的鎳片,而王傳福通過改造電池溶液的化學成分,使鍍鎳片不易被腐蝕可以代替鎳片使用。據說,當年這一項改進就砍掉了單項原料成本的9成。此時,比亞迪的成本已經變成了一種獨家資源,而不是單點、散點的成本。
行動指南
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麵考慮節省成本:一是微觀層麵,即與企業的具體生產作業相關的成本因素,如物耗、作業量等;二是戰略層麵,如規模、技術、模式、管理等。企業可以從這兩個角度找到節省成本的突破口。但無論確定哪種成本策略,都要與企業戰略緊密結合,避免“孤島式”奮戰,無法形成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