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
企業的生命力
一家企業要看它在逆境中是否有生命力。成本優勢已使比亞迪可以逆流而上,去年大部分日本電池廠商都虧損,而比亞迪卻賺了兩個多億。今年市場轉暖,我們更會大賺特賺。
——摘自2002年8月9日《證券時報》
背景分析
王傳福說這句話的時候,正是比亞迪上市之前。在電池製造領域,比亞迪已經將成本降至極致。其成本控製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是西方的工業流程管控,通過控製原材料、人員、設備等,完成硬性的成本管控;二是東方的文化製度管控,通過企業文化、獨特區域資源等,完成軟性成本的降低。在這方麵,體現更多的是創新智慧。比如,中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比亞迪就采取了“人海”戰術。眾所周知,同樣數量的工程師,中國和美國的成本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實際上,如果單一地采用硬性成本管控,就像擰毛巾,到最後不僅擰不出水,還可能損壞毛巾。而軟性成本管控卻是無形的,可以隨時發現、隨時管控。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下,王傳福構建了比亞迪獨有的成本優勢。我們從中不難發現,比亞迪的成本管控更側重東方智慧,以西方方法為輔助。此外,通過這種獨有的軟性成本管控模式,王傳福甚至可以遊走在市場“晴雨表”之外,讓比亞迪基本不受市場影響,甚至可以做到“逆風飛揚”。
行動指南
我們不僅要學習王傳福的軟性成本管控模式,更要跳出單一的成本優勢管控——不僅要考慮成本優勢,還要找到能推動企業長期發展的動力,因為成本優勢隻是其中一個分支。因此,企業要具備一種體係化的生命力。比如,王傳福在品質有保證的前提下通過降低成本、不斷創新產品技術和改善工藝流程細節,以長久保持這種生命力。此外,還通過企業文化的引導,讓全體員工都有成本管控的意識,讓員工在每個細節上都關注成本,形成“成本文化”的思維模式。這是一種體係,而不是簡單的單點策略。比亞迪的模式大家都知道,但就是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