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管理日誌124(1 / 1)

7月4日

關聯度的問題

其實這兩個產業關聯度的大小是相對而論的。在我看來,比亞迪的兩大產業群,IT零部件產業和汽車產業在相當大程度上實現了相輔相成、優勢互補。能不能造好車,要看企業的運行機製是否有效率,研發上是否肯大投入,成本和品質是否能控製好,而這些正是比亞迪的強項。

——2005年6月王傳福接受《21世紀商業評論》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在比亞迪轉型做汽車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看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認為汽車與電池的關聯度比較小。但比亞迪的成功案例再一次告訴我們,過度沉溺於所謂關聯度和有經驗,對企業的發展不僅是束縛,還會喪失很多發展良機。王傳福認為:同為製造業,比亞迪創造的製造模式、品質控製經驗、成本掌控力等都是相通的;其次,王傳福看重的未來是新能源車,而比亞迪在電池方麵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這也是兩個產業關聯的部分;最後,比亞迪的企業文化可以搭建兩個產業的融合,“家文化”讓每一名員工都具有了向心力、拚搏力,敢於應對挑戰,困難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此外,“家文化”已經融入了研發、品質、生產等各個環節。很多所謂的關聯度和經驗都是基於表麵的視角,藍色巨人IBM經曆的成長、成熟、衰退以及重生的每個階段都非常典型。它之所以每次都能獲得“重生”,就是因為它具有藍色文化傳承。

行動指南

所謂表象的“關聯度”問題並不是關鍵因素,關鍵是企業戰略導向是否貫穿得徹底,企業的前期發展是否積累了優秀的企業文化。還有,企業是否找到了差異化競爭的獨特手法,或者說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營銷模式。而這些隱性的力量,恰恰能幫助企業“競爭未來”的路線打通阻力,推動企業找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