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
從企業責任到社會責任
創業時,我隻想著公司不要倒掉就好,沒有現在這麼大的發展壓力。現在,每時每刻都有很大的社會責任的約束。這種社會責任要求我不得不學習進步,把企業管理好,把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2009年9月王傳福接受《財經》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在創業最初,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企業從生存期進入快速發展期,甚至是進入穩定發展期,企業家就必然麵臨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馬斯洛的五大需求也同樣適用於企業,也就是說,企業乃至企業家,也同樣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在這方麵,王傳福則是更現實地投入到學習中,他認為:隻有自己推動企業快速發展,讓企業變大、變強,這樣員工的生活才會更好、工作才會更快樂。此外,比亞迪自創建以來,在教育捐贈上始終不遺餘力,對當地教育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比亞迪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了公司對於社會責任的擔當,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尊重。其實,這都是表象,最關鍵是比亞迪已經將“做愛心企業”融入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也就是說,王傳福通過企業文化、社會責任等具體行動闡述“愛心”,並將這種社會責任延伸至全體企業員工的內心。
行動指南
很多消費者認為,隻有充滿愛心的企業才能製造好產品,才值得信賴。這也促使很多企業都加強了社會責任感的投入,以此提升企業形象和產品品牌。實際上,隻有當這種社會責任感融入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與關注員工身心健康、參與社會愛心活動、鍛造優質產品等方麵連接為一體,並形成一種自發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愛心企業,隻有這樣才能讓企業邁上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