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
據報載,三峽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全部結束,大多數專家“讚同三峽工程應該興建,早建比晚建有利”。有幾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了異議,認為“三峽工程不宜早上,應該緩上”。現在工程上馬與否,隻待中央決策和人大審議了。
筆者在讀報之餘,掩卷長思,感到三峽工程的論證,不惟應從三峽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入手,從整個長江流域著眼,從國家財力物力的承受能力去考慮,而且還應從全國一盤棋上,把三峽工程與教育工程等放在一起,作全局性的比較評估與論證。聯想到教育,不禁湧現出一個大問題:“三峽”、教育,先上哪個?由此產生了一些斷想。
一、比比三峽工程論證之氣勢,教育被人忽視得實在可憐。三峽工程的論證,從50年代開始的三十多年中,一直被列為重大的調研項目。但是教育呢?雖然中共十二大把教育確定為“戰略重點”,十三大上又提出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然而與三峽工程論證的氣勢比,教育卻從未得到如對三峽工程那樣實際的關懷和長期的、大規模的調查研究與考察論證。
二、比比投資,一個三峽工程等於10年教育經費。在我國,一提教育問題,總說國家財政困難,以至每年實際用於教學的公用費,中學生均5元,小學生均僅1元。平均隻有幾個雞蛋的錢,怎麼辦教育!?現在全國有2暢28億在校學生急需教育培養,還有2億多文盲、半文盲有待掃盲脫盲。既然辦教育如此困難,為何辦“三峽”如此慷慨?既然教育是國本,那麼教育是否可向“三峽”借錢,將準備給“三峽”的投資讓教育先用20年?
三、比比海外,為了搞現代化,在建水庫、抓電力與辦教育之間,誰著先鞭的問題是不言而喻的。從世界經驗看,當代各國的競爭,說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戰後日本經濟起飛,西德經濟振興以及亞洲四小龍的騰飛,都是因為他們把辦教育作為發展經濟的最大投資。由此我想,如果我們20 年內不建三峽工程,而真正致力於抓好教育,不愁中華不振興。
鄧小平同誌明確指出:“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麵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搞好。”在現時中國的財力條件下,讓“三峽工程”忍耐一下,“犧牲一點速度”,以便集中更多一點錢來辦教育,這是中國在21世紀達到小康水平的關鍵所在,也是世紀中國命運之所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