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曹營第一將(1)(2 / 3)

想法是好的,實際操作是很難的。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當地群眾聽到大領導準備把他們遷走,十分震驚,奔走相告。他們堅決不同意搬家,但是曹操下的是死命令,不搬就得死。於是十萬人民群眾一不做二不休,一起過長江投奔了孫權。

廬江、九江、蘄春、廣陵一帶基本沒人了,合肥以南就剩下了一座皖城。

曹操同誌本來是想他們內遷躲避孫權侵略的,結果他們倒全跑孫權那邊去了。

什麼叫事與願違?這就叫事與願違!

要知道,那年頭可不像現在,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尤其是中國(當然,人才還是相當緊缺的),據有人統計,當時全國總人口不足一千萬,所以十萬人不是個小數目。

孫權同學白白撿了個大便宜。

人,似乎沒有滿足的時候,總喜歡得寸進尺,能多撈一把就多撈一把。

孫權就是一個從不滿足,不斷要求進步的人,他要再接再厲更進一步,把皖城收入囊中。

於是他向皖城發動了進攻。在呂蒙的帶領下,東吳軍一鼓作氣,拿下皖城,活捉太守朱光,俘虜男女老少數萬人。

但是皖城的勝利讓孫權的判斷出現了錯誤:曹操手中的揚州是可以搶過來的。於是他把工作重心轉向北方的揚州。事實證明,這是不對的。

曹操徹底怒了!

“給”了你十萬人,你還不知道滿足,竟然還跑到我家裏來撒野,殺人放火搶地盤,不教訓教訓你實在是對不起你!

曹操又準備親征孫權。

但是很多人不願意陪同。先前已經到南方出差兩次了,第一次慘敗而回,第二次被孫權羞辱了一番。唯一的一點成績就是抓了個毫無用處的公孫陽。

南方,就是一個噩夢。

但是,領導說了,不去也得去,“有諫者死”。聽到這句,大多數人不說話了,選擇了做好漢,好漢不吃眼前虧。不怕死的人終究是有的,此時站出來的人是老曹的秘書賈逵同誌,

賈逵,男,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今山西臨汾境)。曹操曾說過:“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吾何憂?”翻譯過來就是如果天下的太守都跟賈逵同誌一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此人能力可見一斑。

賈逵聯係了幾個人一起上書力諫曹操不能南征。曹操二話不說讓賈逵他們享受到了牢房待遇。事實證明,老曹同誌並不是一個遵守承諾的人,後來他沒殺賈逵,而是讓他官複原職。

但是曹操並沒放棄南征,七月曹操浩浩蕩蕩的南下,十月回到了鄴城。這三個月發生了什麼,不得而知,史書上沒寫。估計雙方沒有發生較大衝突。

這看似是曹操自己折騰自己,但對他來說,此次出差,十分重要,因為他到了一個地方——合肥。

他觀察了合肥的地形,推測出孫權將來必攻合肥。

曹操撤軍時,在合肥城留下了張遼、樂進、李典三位將領以及七千守軍。

這是一次極為重要的部署。

後來,曹操仍不放心,他派薛悌送來了一封信,上書“賊至乃發”四個字。

四位將領、七千士兵、一封信,構成了合肥防線。

不久,合肥將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在這裏,孫權差點一命嗚呼,張遼將因為此戰青史留名。

曹操手下人才雲集,所謂謀士如雲將士如雨,不是虛的。謀士中最重要的自然是荀彧,而武將中,最著名的有五個人,張遼、樂進、於禁、張合、徐晃。人們給五人起了一個響亮的外號——五良將。

五人中,就水平、業績而言,第一非張遼莫屬,堪稱曹營第一將。

果不出曹操所料,孫權真的來了,帶了多少人呢?十萬!當時孫權抵禦曹操時才帶了七萬,這次竟然來了十萬,要知道合肥守軍隻有七千,看來孫權同學誌在必得。

十萬人打七千人,十個打一個,還有四個在一旁助陣,這仗還用打嗎?張遼要用區區七千人打退孫權十萬人,怎麼看都不可能。

但是有一句話叫“一切皆有可能”,當然,中國男足除外。

張遼不愧是一代名將,他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後麵的事實再次證明,孫權善守不善攻。

孫權同學傳說(注意這個詞)中的祖宗孫子曾經曰過:“十則圍之。”於是孫權同學秉承祖宗教誨,把合肥城圍了個水泄不通,一隻鳥都飛不出來。

站在城頭往下一看,媽呀,黑壓壓的一片,心理素質不行的恐怕能被嚇暈過去。

黑雲壓城城欲摧!

張遼、樂進、李典、薛悌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主題隻有一個,如何退敵?但是他們沒有進行討論,因為有一封信。

孫權已經大駕光臨,是時候把信拆開了。

此時此刻,大家的心情隻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超級緊張。十萬人堵在你家門口,即使你心理素質再好,恐怕也做不到淡定。

空氣凝結,時間定格,會場一片寂靜,大家注視著他們慢慢把信拆開,這是救命的信。

隻見信中寫著:“如果孫權來了,張將軍、李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得迎戰。”

看完信,大家仍是很迷茫,很彷徨,外麵可是十萬人啊,而城裏隻有七千守軍,哪怕是文盲也會算這筆賬。

名將就是名將,張遼同誌的水平高,他完全理解了領導的意圖。關鍵時刻,他站出來說:“曹公出差在外(此時曹操正在征討張魯),等他來救援,我們早去見閻王了。他是讓我們趁孫權還沒部署好時打他個措手不及,挫敗他的銳氣,增強我們的信心,鼓舞士氣。成敗之機,就在這一戰,大家還有什麼好遲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