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親曆與回憶(2 / 3)

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當時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團提出了“取消外國在華特權”的要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及日本投降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均向英國提出了歸還香港的問題。但是,“弱國無外交”,政府腐敗,國力衰弱,列強無視中國的正當要求。

蒙受恥辱百餘年的國人翹首企盼香港回歸祖國。香港回歸首先是由於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祖國的日益強大,祖國的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香港的命運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始終是緊緊密切地聯係在一起的。英國政府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同中國政府的談判中,最初提出了“三個條約”即割讓香港、九龍,租借新界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繼續有效論”。鄧小平先生斬釘截鐵般地指出:“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他還說,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以後,英政府提出了“用主權換治權”以及彭定康的“政改方案”,其根本目的在於妄圖繼續維持大英帝國在香港的統治。然而在強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麵前,這種種陰謀伎倆,均像肥皂泡一樣統統破滅了。《英皇製誥》、《皇室訓令》統治香港人民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在為香港回歸祖國進行不屈不撓鬥爭的曆史長卷中,鄧小平先生建樹了最偉大的功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他首創的“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就沒有今天紫荊爛漫、持續繁榮穩定的香港,也不會有香港更美好的明天。

鄧小平先生是一位堅定的有高度原則性同時又有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準確把握的一位充滿智慧的戰略家。“一國兩製”不僅為香港回歸,為祖國統一提供了新思路,而且為解決世界的爭端,為未來世界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的表現。香港平穩過渡的實現是中央政府堅定地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鄧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國兩製”構想的結果。

我從參加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到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工作的親身經曆,深知中央政府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充分地、認真地落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不僅取得了廣大港人的認同,而且得到世界輿論的廣泛好評。

香港平穩過渡的實現是人心民心的勝利,也是曆史的必然。13年來,一路上荊棘風霜,阻礙重重。特別是1989年北京的政治風波發生後,英國政府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妄圖背棄中英聯合聲明。港英當局和“民主派”一唱一和,打出所謂的“民主牌”、“經濟牌”、“國際牌”,一次又一次掀起波瀾,企圖搞亂香港,唱衰香港。有的港人由於對中央政府政策不理解,特別是在某些國家和“民主派”的別有用心的輿論的影響下,離開了他們生活多年的香港。但是他們並非不關心香港,而是更注意、更認真、更仔細地觀察研究香港。今天,他們之中的許多人,趕在香港回歸前回來了。因為他們看到香港的希望,看到了香港美好的明天。港英當局雖然與特區行政長官和臨時立法會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態度,不斷地製造麻煩,但是,廣大的港人心明眼亮,他們明了孰是孰非。大家相信內地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改革開放將進一步深入發展;大家相信香港回歸後,現行社會、經濟製度不變、現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變;大家相信中央政府說話是算數的,因此,絕大多數港人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鄧小平先生提出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對香港人民的充分理解和信任。他指出:“香港過去的繁榮,主要是以中國人為主體的香港人幹出來的。”“要相信香港的中國人能治理好香港。不相信中國人有能力管理好香港,這是老殖民主義遺留下來的思想狀態。”由400名推委推選出來的首任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半年來,用他的真誠,用他的辛勤,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各方麵都做得很好,他用實踐證明自己是為港人服務的公仆,得到了廣大港人的擁護。廣大港人深信在這樣的特首帶領下,一定能創造出更繁榮的明天。

香港回歸祖國使香港進入了曆史的新紀元。香港在世界經濟中占據的重要的金融、貿易、交通、資訊和旅遊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加強和發展,同內地的經濟聯係將更深入、更廣泛;香港將進一步以內地的龐大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及快速發展的經濟和進一步擴大的市場為後盾,獲得更大的發展。

香港的回歸,使我們更加深了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的驕傲與自豪。香港由於受殖民主義百餘年的統治,許多青年人對祖國燦爛的曆史文化了解不多,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廣大港人尤其是廣大的青年深入了解華夏的悠久曆史文明,讓年輕一代繼承發揚先輩的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使他們成為有振興中華遠大抱負的新一代。

明珠回歸,洗雪國恥,舉國慶賀。香港回歸祖國後,我翹首企盼實現的心願就是祖國的統一,中華的振興。我們深知任重道遠,香港將成為“一國兩製”的成功範例,中華民族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這裏將成為一個光輝的起點。

心懷中華,飲水思源。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要創造香港未來的繁榮昌盛,更要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作出新的貢獻。

——摘自《青史流芳話港歸》

第四節 翟暖暉:香港回歸夜見聞

翟暖暉,出生於廣東番禹,1947年到香港,1957年創辦華風書局。1972年創辦廣角鏡出版公司,1976年創辦現代軍事出版社。他是香港書刊業商會會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回歸,普天同慶,我有幸也接到了請柬,參加移交大典及一連串活動。時值“五月風暴”30周年,也距我30年前被捕、判刑的“紀念”日子相去不遠,故回歸活動對我來講還有特殊意義。

6月30日下午7時,我和李國強一同前往儀式進行地點——會議展覽中心,這是預早約好的。我對於該處相當生疏,且又知道警衛相當嚴密,而我的左腳又不良於行,有一個年輕人相陪,倒也是需要的。

儀式地點果然守備嚴密,我們不但要出示嘉賓證,並通過電腦驗證,連人也要通過安全檢查,就像乘搭飛機要通過“安全門”一樣。不過需時不多,“安全門”有好幾道,不然,幾千名嘉賓單單安全檢查也要花掉一個晚上了。嘉賓證也設計得不錯,除了中英文姓名,彩色相片,還有活動區域、座位的編號,麵積又大,怕有三英寸見方那麼大,顏色鮮豔使護衛員一望而知你是何方神聖。不過這樣大的一個牌牌,又用一條比時下青年掛的頸鏈還要長的鏈子掛在胸前,那模樣,不由得使我想起從越劇團那出《紅樓夢》所見到的,掛在賈寶玉胸前的那塊寶玉。

7點鍾是酒會時間,地點在展覽中心走廊舉行。那是一條長廊,但很寬闊,分成ABCD等好幾個活動區域,有些活動區域還安排在另外的一層,所以幾千名嘉賓在同一時間出現也不感到擠迫。我被安排在C區,大家見麵,不論生張熟李自然都喜氣洋洋,舉杯相賀。座中令我最感欽佩的是賈桂藩先生,他92歲了,腰板又不好,還是側身其中,一起見證回歸。香港回歸的萬人同歡,有如此者。

11時半,移交典禮開始了,我們被安排在另一層樓的一個大廳裏,當英國旗徐徐降下,五星紅旗徐徐升起之際,我們的心情不禁一陣興奮,香港正式回歸祖國了,殖民統治的恥辱一去不複返了,我們現在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了,持的是特區護照了,不是“無國籍人士”了。

次日,即7月1日淩晨1時30分,舉行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宣誓就職儀式,嘉賓被安排另一層樓就座,儀式簡短莊嚴。宣讀誓詞用的是普通話,那些特區官員卻多是廣東人,所以宣誓起來,南腔北調,倒也趣怪。特別是鍾士元,帶頭念起誓詞來,完全是廣府腔讀歪音,引起台下的有些人竊竊私笑。但我卻以為十分正常,現今當官的,有哪幾個人可以字正腔圓的念起普通話來?鍾士元的口音,正好說明香港回歸的一個特色呢。董建華致詞用的是純正的廣東話,這個第一任特區首長,確有些親民風範,香港情懷,他的演詞,不斷被在座的嘉賓掌聲打斷。

還有一件憾事,就是不曾攝得一張照片。大會主辦單位有通知,勸諭客人不要帶手提電話,不要帶錄影機、照相機,儀式進行中不要拍照。我自忖回歸是一個大典禮,四方雲集,還是以守規矩的好,因此便沒有帶照相機,不料到了會場,帶照相機的人卻多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值此偉大時刻,不留它一點半點痕跡,到底是一件憾事,所以有些人便顧不得規矩了。幸而在儀式進行時,的確聽不到BB機手提電話聲,看不到閃閃鎂光燈亮,也算守規矩,保持莊嚴肅穆氣氛,連那一班老記,也看不到他們左竄右突,搶位置、爭鏡頭的情景,也真難能可貴。在這種氣氛下,膽小如我,恐怕就算帶了照相機,也不敢拿出來使用的。事後有人告訴我,在交接儀式進行時,有些來自內地的記者,一時舍不得此際大好時刻,在後排彼此拍照起來,算是唯一的插曲。

移交儀式後,香港一切如常,除了一切公共建築物,五星紅旗飄飄,特區區旗招展,告訴人們殖民統治已經一去不返外,一切都跟過去沒有什麼不同,真可謂舞照跳,馬照跑,股票照炒,平穩過渡,可謂得之矣。至於今後能否繼續保持繁榮,保持穩定,卻要看第一任首長及其後繼人的功夫了。依我觀察,董建華還是不錯的,看他把所有的前政府公務員都保存下來就可知道,香港人這些年來,飽吃了驚風散,治之之道,一動不如一靜,少改變,多修補,肯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