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九七港元保衛戰”
1997年7月1日零時,五星紅旗在香港會展中心冉冉升起,中國恢複了對香港行使主權。然而,在香港市民尚沉浸在喜悅之中時,一場席卷東南亞的金融風暴來襲了。
1997年7月2日,一條消息震驚全世界——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彙率製,實行浮動彙率製,泰國金融崩盤,泰銖狂跌20%。泰市大幅貶值猶如巨石擊水,在整個東南亞金融市場掀起了滔天巨浪。7月11日,菲律賓央行在4次加息無效的情況下,宣布允許菲律賓比索在更大幅度內波動,一時間,比索大幅貶值。緊接著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夜之間,馬來西亞排名前12位的富翁,僅在股票市場就損失了130億美元。8月14日,印尼中央銀行宣布取消盧比彙率的波動幅度限製,盧比彙率就如同開閘之水,狂泄到曆史最低點。
東南亞金融動蕩,風雨飄搖。香港經濟與之千絲萬縷,息息相關,風雲突變,江海倒流,香港能否度過此劫,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
原來,這次金融危機是以喬治·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開始對覬覦已久的東南亞金融市場發動攻擊,開始拋售泰銖,買進美元而造成的。泰銖直線下跌。其目的很明確:攪亂東南亞金融市場,以圖混水摸魚,狠撈一筆。而東南亞一些國家房地產、外彙儲備、金融市場管理的混亂與失控,給投機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吃柿子挑軟的拿,索羅斯的如意算盤是:先從最不堪一擊的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入手,進而攪亂“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最後攻占香港,以圖造成他們無堅不摧的印象,擊潰市場信心,引發“羊群”心理。索羅斯認為,隻要擊垮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其它國家就不可避免地一個接著一個倒下,這就是所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在當時,很多港人對前途充滿疑慮甚至恐慌。美國《財富》雜誌甚至發表封麵文章預言:香港回歸之日,便已經預示香港“死亡”之時。很快,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金融市場相繼失守。在索羅斯的強硬態勢下,各國政府均感力不從心,已紛紛放棄了捍衛行動,開始屈服,一副任打不還手的樣子。任由本國貨幣在市場中沉沉浮浮;另一方麵,國際貨幣投機商更是有恃無恐,在東南亞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橫行一時。
三個月之後,席卷東南亞地區的金融風暴登灘香港島——“狼”終於來了。
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輪“大熊市”席卷整個香港股市。10月20日,香港股市開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數下跌765.33點,22日則繼續了這一勢頭,下跌了1200點。麵對國際金融炒家的咄咄逼人的氣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謹慎地表示,香港特區的外彙儲備豐富,經濟正穩步增長,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區背後有強大祖國的支持。所以這一風暴對香港不會形成特別嚴重的影響。
香港輿論則表示強烈的信心,《星島日報》發表評論指出:“過去,在經曆了經濟危機後,本港會很快複蘇,而且更加蓬勃,這次亦應不例外。”同時,中國政府外交部發言人強調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障金融企業和金融市場的金融自由,並且依法進行管理和監督,是屬於特區高度自治範圍內的事情。中央人民政府一貫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為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和聯係彙率製所做的努力。
一場前所未有的港元保衛戰打響了!
這場金融風暴一直持續到1998年的8月,特區政府和國際金融炒家進入了最後的決戰。8月5日,在美國股市大跌、日元彙率重挫的配合下,對衝基金開始對港元發動第四次衝擊(前三次衝擊未果)。特區政府更於8月15日宣布動用外彙儲備於股市及期指市場入市,打擊炒家操控市場的行為。從8月14日到28日的兩個星期內,港府與炒家們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股市保衛戰。最終,香港政府動用了1180億港元,買下市場6%的股權,成功擊退了炒家們的瘋狂沽售(低價出售),將恒生指數推高了1200點,最終落定於7828點使8月的恒指期貨最終以7851點結算,致使炒家認賠離場,其中索羅斯旗下基金的損失達七、八億美元。港元保衛戰取得勝利!
這場金融風暴是1997年香港回歸後,所麵臨的最大挑戰。但是,由於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特區政府采取正確的應對政策,不僅成功擊退了金融危機,而且成功將香港經濟帶到了新的高度。
美國《時代》周刊也在最近一期封麵文章中,糾正了其姊妹刊《財富》雜誌當年的誤判,《時代》周刊的文章說:“現在的香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具活力。”
第二節 香港與內地的雙贏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對於其未來發展,部分人士曾經有過憂慮,認為回歸將成為香港活力的“分水嶺”,擔心隨著內地經濟快速崛起,香港經濟將麵臨“邊緣化”甚至“死亡”的危機。然而,回歸十幾年來的事實卻證明,香港的經濟傳奇仍在延續。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文章說:“香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具活力。”另一篇題為《中國聯係》的文章則指出:香港的投資和技術促進了中國內地的經濟建設,現在正在得到回報。
回歸後,一個雙向互動的更便捷、有效的經濟合作平台在香港與內地之間搭建起來。十年來,在香港投資內地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的同時,內地資金流主動注入香港的“北水南調”現象,使得彼此的經濟關係更趨正常化,為各自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更良性的支撐。
首先,香港的快速騰飛助益於內地的貿易發展。
內地與香港互為十分重要的貿易夥伴。目前內地是香港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出口市場(2001年第一次超過美國),而香港則為大陸最大的轉口基地、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在香港的轉口貿易中,有百分之九十六是與內地有關的。
自1993年起,內地企業透過香港證券市場成功籌集了約一千億美元資金。作為中國最大的境外企業群體,駐港中資企業對內地的經濟建設及香港的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香港作為世界都會,在配合國家鼓勵內地有實力的企業外向發展方麵所發揮的作用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