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天我是升旗手(下)(3 / 3)

下麵一節是音樂課。肖曉走進教室的時候,上課鈴已經打響,年輕的音樂老師正在將一段豎笛樂譜抄在黑板上,下麵的同學有幾分好奇地看著黑板上那些快樂的、跳上跳下的小蝌蚪。每個人的豎笛都直立在桌上,豎笛的吹孔頂住下巴。這種奇怪的姿勢也是老師在課上規定好了的,雖然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豎笛必須這麼放。

肖曉走進教室時,除了專心致誌抄樂譜的老師之外,其他人都抬了頭朝他看。包郝的神情更有趣,他的半邊屁股都已經從座位上抬起來,脖子往前伸著,嘴巴大張著,眼珠子瞪成了兩隻玻璃球兒,恨不能立刻就知道梅老師把肖曉叫進辦公室談話的全過程。

肖曉抬起頭,盡力讓自己的麵部保持平靜,在全班五十多雙眼睛的注視下徑直穿過教室,以一個標準軍人的立定姿態站到了教室後麵。於是五十多隻腦袋活像牽線木偶,被他牽動著從前到後轉了一個將近九十度的角,而後齊刷刷地向後看齊。

音樂老師抄完樂譜轉回身來,驚訝地看到了麵色莊嚴、一動不動地站在教室後麵的肖曉。她吃驚地揚起眉毛,用好聽的、唱歌樣的聲音問道:“怎麼回事?我剛才宣布過讓同學罰站了嗎?”

全班同學唱歌似的,拖長了聲音說:“沒——有——”

老師說:“沒有就對了,我不習慣讓同學站著上我的音樂課。”

肖曉麵無表情地站著,仿佛沒有聽到老師的暗示。

老師又喊了一聲:“肖曉。”

肖曉依舊不動。

包郝耐不住了,自作聰明地替肖曉解圍:“老師,肖曉屁股上長了瘡,不能坐。”

話音剛落,教室裏驟然響起嘀的一聲怪笑,笑聲非但悠長怪誕,還在空氣中拐了一個圓弧形的彎,又嗬嗬地顫動了好一陣子。原來剛才大楊陽違背了老師的指示,沒有將豎笛吹孔頂在下巴處,而是有滋有味地含在了嘴巴裏。包郝一說到肖曉屁股上長了瘡,大楊陽忍不住要笑,這一笑,聲音就猝不及防從笛孔裏衝了出來,變成了豎笛自己在怪怪地笑。

全班大樂,一個個開心得東倒西歪。音樂老師也覺得挺逗,跟著學生們笑得花搖枝顫。

唯獨沒有笑的是肖曉。他也曾經試著咧了咧嘴巴,結果還是覺得笑不出來。

音樂老師笑完了,忽然覺得跟著學生起哄不合適,就離開講台,裙裾飄飄地走向肖曉,在他對麵很近的地方站住,柔聲問他:“你真的是……長東西了嗎?”她沒好意思說出“屁股”和“瘡”這兩個詞。

肖曉便因為老師的害羞而害羞,遠遠朝著包郝瞪一瞪眼,又對老師搖搖頭。

老師就問:“那為什麼呢?誰讓你站在這兒?”

肖曉說:“誰也沒讓,是我自己要罰站。我犯了錯誤。”

“犯了什麼錯誤?”老師越發好奇。

肖曉閉住嘴,死也不肯再吐一個字。結果這節音樂課他又是站著上完的。

放學的時候,包郝走過來招呼他一同回家。肖曉說:“你先回去。”包郝不肯,非要陪他一塊兒站著不可。並且包郝纏著他說出懲罰自己的原因。“你要是不告訴我,我今天就陪你站一夜!”包郝這麼威脅他。

但是肖曉拿定了主意不開口。肖曉不開口的原因不是怕自己丟麵子,是怕說出來丟了巴頓的麵子。巴頓為朋友兩肋插刀,已經承擔了“沽名釣譽”的罪名,沒準兒這時候還留在他老師的辦公室裏寫檢查。肖曉決不會在第三個人麵前出賣巴頓,把他抄襲女同學作文的事情再說出去。

半小時之後,梅放老師來檢查教室的門窗,發現了肖曉和包郝這一對可憐巴巴站著的人。梅放老師吃驚地問:“肖曉怎麼還站著啊?包郝幹嗎也不回去?”

包郝很自豪地回答:“我陪他罰站。”

梅老師說:“罰站不好,我也是一時生氣,談過話之後不就叫肖曉上位了嗎?人做錯事是難免的,隻要承認了並且決心改正,老師一定會原諒。”

包郝不失時機地賣弄:“肖曉說他要負荊請罪。”

梅老師笑起來:“剛學了《廉頗和藺相如》的課文,就到處亂用。負荊請罪是古人的做法,現代教育不能讚同。我們提倡的是知錯即改。肖曉犯錯是因為求好心太切,願望和出發點是良好的,老師完全能夠明白。現在肖曉意識到了自己的錯,有了悔恨之心,相信他會在成長的路上又跨一步。”她張開兩臂,同時摟了摟肖曉和包郝的肩膀:“好了,這件事到此為止,從今以後誰也不準再提。都回去吧,讓老師鎖門。”

肖曉本來下了決心要罰自己在教室站一夜的,梅老師幾句話一說,他就好像喝了什麼藥一樣,迷迷糊糊地、心甘情願地跟著包郝出了教室。

比較傷心的倒是包郝,因為肖曉拒絕把所犯的錯誤講給他聽,朋友之間很不夠意思。而且,肖曉越不說,包郝心裏越惦記,弄得他好幾天上課都不踏實。

巴頓是真的很仗義,再見到肖曉時,他閉口不提抄作文的事,至於他為這事受了什麼樣的批評和處罰,那更是不可能對肖曉吐露一句的了。另外,他從南京海軍指揮學院的一個表叔那兒借來了一本艦艇上用的《旗語手冊》,自己花錢複印出一份,鄭重其事地送給肖曉,算是間接地滿足一下肖曉的“旗手願望”吧。其實這本小冊子肖曉家裏就有,肖曉爸爸當的不就是海軍艦長嗎?但是肖曉同樣沒有說出來,他心裏很為朋友的這份忠誠和細心而感動。

(閱讀點睛)

黃蓓佳的兒童文學創作總是有著一種清醒的問題意識。比如,她的代表作《我要做好孩子》思考的是關於兒童的評價標準的問題;而她的另外一部具有很大影響力的作品《今天我是升旗手》思考的則是在今天這個各種功利主義思想盛行的時代,理想主義與英雄主義對於兒童的成長具有怎樣的意義。

作品主人公——小學六年級學生肖曉出身於軍人家庭。他正直、善良、積極向上。在肖曉的心中有一個願望,那就是當學校的升旗手。然而,由於種種外在、內在的原因,他的願望總是難以實現。但是,肖曉並沒有放棄努力。

在小說中,黃蓓佳成功地為我們塑造了肖曉這個有著堅定理想與信念的新世紀的好少年形象。與同時期的很多兒童小說中活躍的那些頑童們相比,肖曉的身上或許少了些許的自在與天真,卻多了幾分誠懇、善良、自信與勇敢,這些優良的品質同樣也是兒童文學所應積極倡寫的。上個世紀80年代是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作家曹文軒提出的“兒童文學承擔著塑造未來民族性格的天職”的口號曾在當時的兒童文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我可不怕十三歲》、《弓》、《古堡》、《我要我的雕刻刀》等一大批作品,記載了那段思想、激情燃燒的曆史。與之相比,今天的兒童文學關注教育現實、思考現實的力量減弱了。有學者指出:今天的兒童文學“缺乏‘憂患’、‘思考’、‘深度’、‘凝重’,是十分可疑的現象”。事實上,當下的兒童、兒童教育本身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尤其在物質消費興盛的今天,很多兒童會被物質的表象所迷惑而產生各種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在這樣一個時代,理想、信念、英雄情結離孩子們似乎越來越遙遠。黃蓓佳作為一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家,敏感地發現了這一問題,她說:“身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我無力改變孩子們的處境和現狀,但是我認為應該在少年一代中提倡理想主義,鼓勵他們崇拜英雄,張揚他們的好勝心和進取心,誘發他們天性中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一麵,引導他們感受崇高,感受一種陽剛的美和道德的純粹。”於是她為我們精心打造了肖曉這個出類拔萃的男孩形象。

著名兒童文學學者王泉根教授認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兒童文學,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交通立體化、信息網絡化的“全球化”浪潮中,承擔著比以往時期更為重要而實際的關心、教育人類未來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長的使命。於是他提出“以善為美”是兒童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征。從這層意義上說,《今天我是升旗手》為今天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向善”與“向上”的範本,因此是一部時代需要的好的兒童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