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老師是個閑不住的人,她總是那麼熱心地張羅一切,好像校內校外什麼都要歸她管似的。

有一次,她問蘆蘆:“你們村上學的孩子多嗎?”

“多呀!”

“都在哪兒上學?”

“村裏沒學校,他們上學都要繞好幾裏路呢!”

“不會用小船?”

蘆蘆笑起來:“哪來這麼多小船。就這一隻,還是劉老師好不容易跟隊裏求來的。”

小玲老師“哦”了一聲,就不再說話了。她的臉上忽然出現了一種沉思的神情,這是蘆蘆以前從來沒有看見過的。

過了幾天,她用小船送蘆蘆回家的時候,顯得特別得意和興奮。她扯開嗓門,把《烏蘇裏江船歌》唱了一遍又一遍。船快靠岸的時候,她丟下竹篙,一把摟住了蘆蘆,說:“蘆蘆,蘆蘆,我給你們辦成了一件事。”

蘆蘆說:“學校?”

她叫起來:“哎呀,你這個精靈鬼!怪不得你媽說你多個心眼兒。我跟你說,公社已經答應啦,在你們村設個分校,我來教你們。明兒我要搬到你們家住去。回家記住跟你媽說一聲,知道嗎?”

蘆蘆結結巴巴地說:“哎呀,哎呀,真的嗎?”

小玲老師得意地晃晃腦袋:“當然囉。你不知道,公社領導可不是好說話的呢。不過我這人是個倔脾氣,他不答應,我就跟他沒個完。我也有支持的人呢,我拉了你們大隊支書撐腰去了。哎呀呀,不說了,不說了,反正,如今的事情啊,不來點硬的就辦不成。”

蘆蘆咧開嘴笑著。他心裏真高興,以後不用再坐小船上學,不用再讓老師來接了。他也替村裏的夥伴們高興,別的不說,以前他們到別村上學,一碰著下雨,不摔成泥猴兒回來才怪呢。這回好了,大家都可以在家門口上學了。今晚回去,一定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他們,想想吧,他們會樂成什麼樣兒呢!

小玲老師背他下了船,又返回去把雙拐給他拿過來。蘆蘆走了幾步,還沒走到“山羊”那兒,忽然轉過身,踉踉蹌蹌地奔向小船,把雙拐一丟,坐到地上放聲大哭起來。小玲老師嚇得慌了,抱住他說:“蘆蘆,蘆蘆,你怎麼啦?你怎麼啦?”

蘆蘆沒有說話,他抽著肩膀,眼淚像小河一樣地順著臉頰往下淌。他想起了劉老師。劉老師當初也說過,要在他們村裏辦學校。她也找了公社領導,聽說公社領導支支吾吾地說了一大堆困難,她生了一陣氣,就不提了。唉,劉老師,你太好說話了,你太和善了,要是你也像小玲老師一樣倔,你怎麼會死呢?你是為蘆蘆死的,蘆蘆這輩子也報不了你的恩啊!

小玲老師在蘆蘆身邊蹲下來,輕聲說:“蘆蘆,告訴我,是不是又想劉老師了?”

蘆蘆哽咽著點點頭。

小玲老師的眼圈也紅了:“蘆蘆,我知道,你心裏常常想念劉老師的,我看得出來。你一想她,我心裏就難受,我就要想,是不是我沒把你照管好呢?我哪兒讓你不順心了呢?蘆蘆,劉老師死的時候,我剛剛師範畢業,是我要求到這兒來的,我發了誓要繼承她的事業。蘆蘆……你知道嗎……劉老師……她是我的親姐姐……”小玲老師也哭了,她緊緊抱住蘆蘆,滾熱的眼淚一滴滴落在蘆蘆臉上。

蘆蘆愣住了,他透過淚水,像傻了似的盯住小玲老師的臉。“姐姐,親姐姐……”他哆嗦著嘴唇,半天,突然動情地喊著,“姐姐……小玲老師,你們都是我的親姐姐!”

他們互相緊抱著,久久地坐在河岸上。輕風吹動河水,小船在他們麵前輕輕搖蕩著,像他們小時候睡過的搖籃。

哦,小船,小船,你知道嗎?再不用坐著你去上學了,再不用你往返辛苦,再不會有人從你身上掉下來,掉進河水……再不會,不會了。

(閱讀點睛)

認識黃蓓佳,是從認識她的短篇兒童小說《小船,小船》開始的。這是一篇很美的作品,或許是由於創作它的時候作者正年輕,年輕的心靈總是對美好的事物充滿懷想與追求;或許是受到那個年代裏普遍存在的那種單純而又真摯的理想主義情懷的熏染,小說以一種清新、明麗的筆調娓娓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奉獻的故事,向我們傳頌了一曲關於人性美的讚歌。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個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極為貧乏的年代裏,兩位下鄉插隊的女知青——劉老師和小玲老師,先後出現在鄉村殘疾兒童蘆蘆的生活中,都用一隻小船在蘆葦叢中為他開辟出一條通向學校的道路。雖然當中有深深的遺憾,劉老師在接送蘆蘆的途中不幸落水身亡;雖然當中也有隔膜與拒絕,當蘆蘆還沉浸在失去溫柔、細心的劉老師的悲傷中無法自拔的時候,活潑、大方而又直率的小玲老師的出現一時間讓他感到有些難以接受……但在愛的力量的嗬護下,蘆蘆克服了身體與心理的雙重缺憾得以順利地成長。

了解人生的全部真實的童話大師安徒生深信愛是比痛苦、憂傷更強大的力量,它能創造出人間的一切奇跡——可以說,正是劉老師的無微不至的關愛使身體殘缺的蘆蘆獲得了上學讀書的機會;正是小玲老師的大氣而又誠摯的關愛使蘆蘆走出了失去劉老師的心理陰影,從而給他的人生之路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在這種濃濃的愛的氛圍中,在劉老師和小玲老師兩個形象身上更彰顯出了一種人性的美好——兩個年輕而又美麗的生命都無悔而又無私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鄉村的教育事業。我們知道,很多東西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褪色,但愛與奉獻,這些人性中的底色往往會在時光的衝洗下越來越釋放出光彩。有學者曾經說過,兒童文學的使命就是要“給世界再一次帶來信仰和希望”。時隔二十多年,《小船,小船》這篇作品讀來依舊能夠深深地打動人心,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也許正在於其中蘊涵的人性之美對於今天讀者的精神世界的建構與發展仍然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雖然是一篇兒童小說,但卻有著一種散文般清新、靈動的敘述筆調。作品的情節性不強,沒有太多的起承轉合,而是由主人公蘆蘆的情感、情緒的變化引領著故事的發展——從最初劉老師的去世帶來的悲傷體驗,到對小玲老師的排斥、接受與喜愛,沿著蘆蘆的這種心路曆程,故事的基調逐漸從悲劇向著開闊、明朗的方向發展。同時,現實與回憶的交錯縱橫,使作品具有了一張一弛的敘述節奏。這種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小說的詩性色彩,使其與作品所要表達的詩性意義達成了一種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