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後世影響——眼光長遠手段絕(4)(1 / 3)

不可否認,李鴻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才華橫溢,見識高遠。但聰明人未必就能把事辦漂亮,因為聰明人愛自恃聰明而無視一切,為了折磨他,他剛投身到曾國藩幕府中時,曾國藩並沒有立即應允,而是百般刁難。曾國藩曾對手下人說,這是要磨去其身上的書卷氣,使他知道世事艱難,學會收斂。後來李鴻章留下充當幕僚,出了不少主意,許多奏稿也是他起草的。曾國藩對李鴻章的才華很賞識,但覺得他棱角太分明,聰明外露,應當改正。為了幫助李鴻章改掉,曾國藩一直將他留在身邊,加以教導。直到他認為已經可以了,才派他出去練兵,獨當一麵。即使如此,他仍不時寫信教導。

1862年8月,李鴻章辦理洋務,曾國藩對他說:和洋人打交道,“宜帶渾含氣象。渠之欺侮詭譎,蔑視一切,吾若知之,若不知之,恍似有幾分癡氣者,亦善處之道也。”當時敵強我弱,與洋人打交道,是件需要忍辱負重的差事。洋人言語有欺侮之處,若太在意,必將引起爭執,結果可能更不利。曾國藩所說的“癡氣”,即佯為糊塗之意,但並非真糊塗。“若知之”,則使洋人不要以為我傻,“若不知之”,示意不與之計較,讓雙方都有台階下。李鴻章後來辦外交,也多用此道。不過如果不分情況一味如此,也有很大的消極作用。

在曾國藩的精心調教下,李鴻章逐漸由棱角分明的書生變成官場老手,深諳“糊塗”之妙,其水平甚至已經超過曾國藩,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同治六年(1867年),李鴻章接曾國藩之任指揮鎮壓撚軍。他打了幾次大敗仗,好幾員猛將喪生,一時議論紛紛。後來他遵循老師所定的“河防大計”,無論別人怎麼說,他都置之不理,最終將撚軍鎮壓下去。曾國藩寫信給他,極力稱許,信中說:“自去秋以來,波瀾疊起,疑謗不搖,寵辱不驚,卒能艱難百折,了此一段奇功,固自可喜,德量尤為可敬。從此益宏偉度,渾涵圭角,有忍有容,退藏於密。古人所稱勳績蓋世而人不忌,庶近之矣。”

後來許多人都說李鴻章為官圓滑,卻不知他是從曾國藩那裏學來的。

關於人際交往的一套理念

不該拿的錢說什麼也不能拿。

李鴻章剛到上海出任江蘇巡撫的時候,巡撫是一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按照當時的官場規矩來說,地方士紳以及下級官吏都要前來拜賀的。當時李鴻章正是虛齡40歲,一些地方官紳紛紛到他的府上祝壽,簡直是踏破了門檻。上海是富裕之地,帶來的壽禮自然是相當可觀的了。

但是李鴻章到上海是想要幹一番事業的,上海是個魚龍混雜的地方,要想在這裏站住腳,首先要做到潔身自好,要是輕易就被拉下水,那將來還有什麼作為?他還記得臨行時老師曾國藩對他的吩咐:要小心從事。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寫了兩個通知,一張貼在衙門前麵的照壁上,一張貼在淮軍的大營轅門外麵。通知上寫道:“本撫台今年不做壽,不收禮,不請客,不擺酒,但歡迎本地士紳人才及外國朋友前來交流時務。”對於先前已經收到的賀禮,李鴻章派手下一一原封不動地退回原主。這樣一來,送禮攀附的風氣總算被刹住了。

後來李鴻章被派往俄國簽訂密約,當時的歐洲人就謠傳李鴻章收了俄國的賄賂,中國人裏也有不少人持這種觀點。但據俄國財政大臣維特的回憶,俄國為了爭取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曾在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紅利中劃出300萬盧布作為“李鴻章基金”,不過維特在他的回憶錄中鄭重地聲明:“李鴻章當時在彼得堡沒有得到任何賄賂。”

有一次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也問起了這件事情:“聽說俄國為您設立了基金,現在我們急需用錢,為什麼不把這錢取出來用用?”李鴻章回答說:“要是動用了這錢,那我不是真的成了漢奸了?”

民國時期北洋政府交通、財政高級官員梁士治曾經說起過這麼一件事情:

梁士治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來到北洋幕府的時候,每月由北洋編書局給一筆車馬費,這筆錢是由淮軍錢糧所送來的。他覺得很奇怪,淮軍早已不存在了,怎麼還有錢糧所的名目呢?後來兵部左侍郎李鴻章的老友王文韶把實情告訴了他:“甲午海戰之後,李文忠公赴日本議和,北洋大臣一職由我接替,在交接時,確有淮軍錢糧所存銀800萬兩,這是文忠公帶兵數十年由各項雜費中存下來的。如果我王某人帶兵存這些錢,能不能交出,我還得考慮考慮,然而文忠公卻淡然置之。後來這錢一直作為公款,我離任後交榮祿,榮祿又交袁世凱,經過庚子之亂,此款仍能保存。現在袁世凱小站練兵花的就是這個錢,這都是托李文忠公的福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