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地方食品、特產類網店(1 / 2)

近幾年食品、土特產行業的快速發展,消費人群的擴大,都給食品和土特產的網絡銷售帶來了無窮的機遇。如何抓住這樣的機遇,就要看網店主們如何顯神通了。

網絡可以改變你:網上賣瓜不用自誇

據《北京晚報》報道,曹得梅是北京大興區榆堡鎮西黃堡村瓜農。在北京瓜果市場,她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人不禁要問,一個賣瓜的農村婦女為什麼這麼有名?原來,曹得梅賣瓜不用拉著西瓜滿街叫賣,隻在網上“吆喝”。這一“吆喝”竟讓她足不出村就能天下皆知,不僅把家裏的西瓜銷售一空,而且賣出了好價錢。

曹得梅不僅自己在網上賣瓜,她帶動全村人一起在網上賣瓜,使西黃堡村改變了幾百年的賣瓜模式:以前是拉著西瓜出村賣,賣得煩惱又繁忙;現在是貨車進村來,賣主買主都歡暢。

曹得梅高中畢業,算是村裏的“文化人”。但在村裏還算不上是資深的瓜農,她隻有5年的種瓜曆史,算不上種瓜“把勢”。但她與所有瓜農一樣,都有許多辛酸的賣瓜記憶。

前幾年賣瓜時,他們經常是半夜兩三點就得從床上爬起來,開著裝滿西瓜的汽車把瓜拉到北京市五環內的批發市場去兜售。那時並且賣瓜還得碰運氣,有時運氣不好時,一路顛簸著把瓜拉到市場後,卻賣不了,隻好把瓜再拉回去,這樣往返兩三趟是經常的事情,最後隻好把瓜賤賣,瓜農不僅賠了油錢、攤位費,還賠了管理費。更讓人心疼的是,往返兩三趟,好瓜也顛壞了,隻能忍痛扔掉!和很多村民一樣,曹得梅遇到過這樣的難題。

事情的轉機是在2006年,大興區政府在這年啟動了“數字家園”工程,他們給曹得梅所在的村委會送去20台嶄新的電腦。但是,看著電腦進了村,很多村民不知道這有什麼用處,有的不解地說:“學那玩意能幹啥嗎,這不是浪費時間嗎?”

的確,這之前,西黃堡村的村民從未接觸過電腦,能夠熟練使用電腦的人就更少了。麵對這樣的局麵,大興區的領導說:“千萬不能讓這些先進設備放在那裏變成擺設!最起碼要教會農民用電腦賣西瓜。”

為此,區政府從機關科室抽調了幾名熟悉電腦的大學生到西黃堡村當起了老師——教村民使用電腦,曹得梅就是其中的一個學員。

點擊鼠標、建立文檔、網頁瀏覽……村民們從簡單的學起,慢慢地,他們開始學習電腦的實際使用。很快,曹得梅和村裏的其他學員都成功地在“農村供求信息全國聯播”網站上發布了至少一條信息,並建立了一個收藏夾,收集了一組經常瀏覽的鎮、區、市政府網站以及農業信息相關網站;申請了一個郵箱……每名學員在學習過程中,都要將自己寫的東西和收藏夾內容,通過信箱發送到鎮信息培訓考核部門,進行檢驗。就這樣,一批學員、兩批學員……村民們終於接觸了網絡,並開始學會運用網絡。

這一年,家裏的西瓜大豐收,曹得梅就試著在網上發布銷售信息,並留下家裏的電話。有人在網上看到曹得梅發布的銷售信息後,就留言詢問瓜價和品質,曹得梅都一一發信息回複。就這樣,在她足不出村的情況下,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家裏的西瓜不僅銷售一空,且賣了個前所未有的好價錢:入賬20萬!

從此,她告別了起早摸黑去市場賣瓜的日子。不僅省下人力物力不說,還省下一大筆攤位費。

曹得梅在網上有了西瓜“攤位”後,曹得梅還總結了一套生意經。

她將家裏人進行分工:她和丈夫整天在西瓜大棚忙活,60多歲的婆婆就在家裏當起了“售瓜熱線”專職接線員。曹得梅說:“自從我通過網絡賣瓜後,婆婆當起了接線員,身體反而比以前硬朗多了。”